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背景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夺得皇位的时代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6:43:15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背景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夺得皇位的时代背景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背景
武则天的生平事迹
夺得皇位的时代背景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背景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夺得皇位的时代背景
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上元元年(674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
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显庆五年(660),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则天,高宗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664)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乾封二年(667)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监国.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 (丧服)三 年 (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 (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上元二年 (675)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百僚新诫》《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太子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武后想总揽大权,不满于太子弘,刚好太子弘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因母得罪而被幽禁宫中,(《资治通鉴》称两位公主年逾三十而未嫁,《新唐书》称年逾四十而未嫁,实际两位公主的确过了二十还没有出嫁,但绝对不超过二十八岁.二公主下嫁事件发生在咸亨二年(671年),长子李忠如果活着不过二十八岁,二公主都是李忠之妹,怎么会有三、四十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武后从此对太子弘的印象一落千丈.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二月,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改国号为周.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则天,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686)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
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卖人心,然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后效力.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今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武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同年九月,武则天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十月,唐军大胜,连克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长寿三年(694)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后的功德.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叛乱,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 (697)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
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睿宗)及庐陵王 (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使他可以继位为帝.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
圣历元年 (698)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 (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 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她上乘贞观之治。下期开元盛世。她统治时期称贞观遗风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
...
全部展开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真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即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广元市),并在利州度过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上元元年(674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
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 、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谥大圣则天皇帝。
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