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简洁明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8:17:13
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简洁明了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简洁明了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简洁明了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

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简洁明了
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
简洁明了

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简洁明了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丰市草堰镇)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一如宋之丞相文天祥所说的一样,胡运不过百年.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汉人终于重掌了政权,坐回自己的主人.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