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文“项羽之死的.”—、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形象.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05:56:27
关于课文“项羽之死的.”—、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形象.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
关于课文“项羽之死的.”
—、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ude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了项羽是什么样的人?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二、联系《鸿门宴》,思考: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片中做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的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三、司马迁非常善于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景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请细读下面几处,进行分析.
1、《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之死》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2、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3、“愿为诸侯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情形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四、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
关于课文“项羽之死的.”—、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形象.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
一 1.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J王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 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二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
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三、1.“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3.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四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通过诗文进行评论的主要有以下三首诗:
1. [唐)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 C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3. (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 “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