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还有内容大概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22:10:18
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还有内容大概是?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还有内容大概是?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还有内容大概是?《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

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还有内容大概是?
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
还有内容大概是?

资治通鉴的朝代作者是?还有内容大概是?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 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本书记载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以此为著名.[编辑本段]作品体裁涵盖年代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释例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 (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史事评论 《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余84篇是各家评论,其中裴子野的论占了10篇,司马迁的论只有1篇.以篇数看来,〈唐纪〉所占篇幅最多(81卷)、其次为〈汉纪〉(60卷).陈垣《胡注通鉴表微》曰:“《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从今日来看,“臣光曰”充满封建色彩,黄盛雄将其归纳“诚”与“礼”,“礼之纲纪”这个概念,可谓贯穿《通鉴》之核心.张须在《通鉴学》云:“《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司马光本人的思想并没有跨越时代,故其论述没有太大价值.例如: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清圣祖等相提并论.[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1.《周纪》,五卷.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3.《汉纪》,六十卷.4.《魏纪》,十卷.蜀汉及东吴无纪.5.《晋纪》,四十卷.6.《宋纪》,十六卷.7.《齐纪》,十卷.8.《梁纪》,二十二卷.9.《陈纪》,十卷.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无纪.10.《隋纪》,八卷.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12.《后梁纪》,六卷.13.《后唐纪》,八卷.14.《后晋纪》,六卷.15.《后汉纪》,四卷.16.《后周纪》,五卷.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