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0:37:21
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

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
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

春夏秋冬的古诗带解析的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2.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5.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6.别样:特别,不一样.
  7.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亦能文,有《诚斋集》.杨万里现存的诗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他也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但这两类现存作品数量并不很多.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这部分,作品有的题材过于细碎,缺乏高度的艺术概括,流于粗率浅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小诗,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
  秋夕
  唐·杜牧
  银烛②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③扑流萤.
  天阶④夜色凉如水,
  坐看⑤牵牛织女星.
  注释译文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同“卧看”
  【译文】 秋夜,精美的白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遥望着织女星.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太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2]
  作品鉴赏
  此诗一作王建诗.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岁晏村居
  岁晏有馀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
  作品赏析
  石介长于文,但其诗也颇有可取者,这首《岁晏村居》就是一例.
  石介是以反对“西昆体”而著名的.他以儒家道统自居,作《怪说》上、中、下三篇,反复申明自己的为文主张.他反对杨亿等为文的“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怪说》中篇);他痛心“今天下有杨亿之道四十年矣.今人欲反盲天下人目,聋天下人耳,使天下人盲,不见有杨亿之道,使天下人耳聋,不闻有杨亿之道”(《怪说》中篇).实际上,《西昆酬唱集》的结集行世,石介尚在孩提之时.他在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二十六岁时登进士第,与欧阳修为同榜,共有改革当时文风的志向.不过石介更为偏激,更喜以维护儒家道统而标傍.在作诗方面则认为:“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见《宋史》卷四三二本传)他的五、七言诗,如《汴渠》、《麦熟有感》、《读诏书》、《西北》、《蜀道自勉》、《闻子规》等,均能写当时重大事件,以抒发一己的忧国之感.而其《岁晏村居》、《访田公不遇》等,写农村幽居生活,颇为清新,富有韵味.
  此诗一起即点题,“岁晏有余粮”,年终了,家有余粮,这是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由于家有余粮,引起下句,“杯盘气味长”,其含意是杯中有酒,盘中有肴,气香味美,耐人品嚼.颔联又是从首联申展开来,两句首两字皆点节令,“天寒”自“岁晏”出来,冬天是冷,而冬关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颔联下句又以“春近”开头,则道出真情,而又崛强见意.时令变化如此,而人的生活,则是“天寒酒脚落”,天虽冷而酒可御寒,寒则不足畏.“春近臛头香”,是想象,也是感觉.臛指肉羹,“酒脚”对“臛头”,精妙而又自然.“酒脚落”看起来十分可爱,一“落”字,显出杯中已满.“臛头香”则是从嗅觉而又感到味美可口.这一联,是对首联第二句的具体铺写.颈联“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是“春近”的大地生机,又是从室内写到室外,大自然中的“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而来迎接春天,然而菜色则青而仍短,茶芽则嫩里带黄.这是幼嫩的,却是充满活力、前途无限的.诗句也含有无穷的生机,寄有无穷的希望,并寓有深邃的哲理.如此时节,如此环境,如此生活,如此情景,作者处此境界,尾联如同脱口而出,顺理成章,“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这里的“深趣”二字,耐人寻味,包括了上面六句所有的情、景、事等,而一“得”字,体会极深.本来儒者所谓的“君子固穷”、“箪食瓢饮”等等,家境寒微的石介是安之若素的.而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他自己能这样,村中的人也不会很穷.诗人推己及人,所谓“深趣”,即寓含在这里.诗人认为,“膏粱”不足羡慕,对贪图不义的富贵的人,贬意已在不言中,而诗的余韵不绝.石介的这一首诗,写来豪不费力,即景生情,触处生春,近景远景,浮于纸上.有色有香,生机弥漫,于平淡中寓真精神.可以看出,诗人是受了陶渊明、韦应物诗的影响.
  作者简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入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历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镇南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躬耕徂徕山下,入为国子监直讲,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作《庆历圣德诗》.出判濮州,未上任即去世.他主张道统文统合一,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有《徂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