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农民工这个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2:46:47
怎么理解农民工这个词?
怎么理解农民工这个词?
怎么理解农民工这个词?
这是个混帐概念,来看一下
时常于电视报刊上看到听这样的话“谁在排斥,谁制造了难以融入城市的障碍?”诸如此类看似找不出答案的问题其实是多麽的简单?是,正是这麽一个怪异的概念制造了太多尴尬问题.
曾几何时,人们喜欢上用嘲笑某个人的愚昧落后,用形容一个人难登大雅.基本成为了一切落后事物的代名词.
,,这种计划经济遗留的户籍意识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使得我国农民身份具有天生注定的性质,依照国人的普遍观念,只要一个人降生并落户农村他就成为了一个农民,这种农民身份跟他是否从事农业生产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你是所谓农业户口,哪怕你弃农经商你依然是一个做生意的农民,你创办企业也依然是一个农民企业家,你进城务工又被美其名曰:,尴尬的事情就这样出现了.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加大,大批“乡村”居民,亦所谓“农民”涌入城市,既为城市做了贡献又给城市造成了人口压力,他们参与了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有服务领域的,有高技术行业的, 每个人凭自己不同的能力获得了不同的社会回报,有人拥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和骄人的事业,有人依然在社会底层打拼,但他们都曾经有过甚至依然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就是所谓《农民工》身份,笔者前有所言,这种身份并不局限与你是否真正务农,只要你不是所为“非农户口”,
但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又只把那些低技术含量高体力消耗性行业劳动者称为“农民工”,而犹以“建筑.修路.绿化”类工人为主,通常人们看到衣衫褴褛.面容不整.甚至肮脏龌龊的人,便判定这是“农民工”,(各种媒体所展示的农民工形象也基本是建筑业工人)这是一种多麽可悲的现实,我们都忽略了他必然是中国人,却用一个说不准的农民身份来认定他,或许他从未种过地呢,或许他压根就是个城里人呢.(一个小女孩在博客里写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农民工”并细致描述了他的形象...笔者有些愤怒)
而作为“民工”一词,本是对建筑类工人的别称,可不知何时“民工”一词被何人解释成“农民工”,一下子把一个正常的“工种”概念,变成了一个颇具户别歧视色彩的劣等称谓,“民工”之“民”我们大可将其解读为“人民”“公民”之意都不会限定其阶级属性,而民工也多指建筑.装饰.绿化类工人,其共性是脏苦累,和临时性组织,他们往往是搞脏了自己扮美了城市,换来的却是人们冷漠的眼神,尽管如此,谁又规定此类工作城里人不能干呢?而一旦将“民工”的民字解读成农民,那不就在说此类工作只有那些乡下来的所谓农民才肯干嘛?这难道不是人为在“民工”头上,“农民”头上同时涂抹一笔浓重的歧视色彩吗?
作为“民工”一词起源于何时笔者无从追朔,先前曾自定义为“临时组织起来的承担艰苦施工任务的劳动队伍成员”(也就是说,民工是指一些承担相对艰苦工作的人)后又曾简单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版汉语词典,其对“民工”注解有二,其一为:“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军队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人”.其二为:“进城务工的农民”由此看来,该词典的头一种解释为“民工”的第一含义,后一种解释则是后来添加的,自不可否认,我国社会尤其城市地区中许多脏苦累的工作大多是由乡村来的劳动者承担着,渐渐的人们头脑中就将“民工”与乡下人之间划上了等号,就产生了“民工”就是进城农民这样一种意识,就想当然的认为“民工”就是“农民工”然而,笔者刚才说的是脏苦累的临时性工作“大多数”由乡村居民承担着,但其中也绝不乏来自边远小城镇和经济欠发达城市的所谓“非农人口”,他们不是“农民”,但却是“民工”,那麽由此看来,我们首先在理论上就无法将“民工”等同成:“农民工”人.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许多来自乡村的居民也逐渐融入上流社会阶层,和新兴白领阶级.他们有的转换了户口,成为市民,有的则依然保留着原始户籍,但他们根本不能再用“农民”一词来称呼.种种现实表明,“民工”已成为体力型工人尤其建筑工人的别称,民工之民已类同于“民歌,民谣,民营”之类概念乃“人民”“百姓”之意,而绝不是一种狭隘的“农民”之意,否则有更多“民”字头的词语我们将难以解读.(难道民营企业也可解读为农民经营的企业吗)所以说,仅就“民工”一词而言,是无可争议的,但新兴起的“农民工”称谓就与此截然不同了,它赤裸裸将“农民”帽子套在了体力工人头上,同时一下子覆盖了所有各个阶层的拥有乡村户籍的劳动者,我无意在此表现“农民”一词含贬义,但也绝不能忽视“农民意识”一词的盛行,正是社会大众给了“农民”一个贬义的解释,这本是一个由错误理解概念导致的社会悲剧,(关于农民概念,下有说明)此悲剧尚未解除,又冒出一个“农民工”称谓,总之,一个人一旦出生在乡下,似乎就永世逃脱不了“农民”这顶帽子,这顶代表和象征“愚昧.贫穷.落后”甚至“原始”的帽子
退一步讲,对于建筑行业的劳动者,若是来自乡下,算是“农民工”更是“民工”,那对于上流社会和白领阶级的人呢、如果他来自乡下,也要算作“农民工”,但能叫“民工”吗?从习惯上是不能的.很显然,我们区别“民工”是通过行业区别的,人与人能力有不同,分工亦不同,这是无可指责的.而“农民工”呢,很显然它忽略了行业差别,重点强调的是户籍差别,那麽它就很自然形成一种歧视,一种中国特有的户籍歧视.那麽“农民工”一词的恶劣性就不言而喻了.
还说“ 民工”工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还有其他行业的许多外乡人都面对着各种困难,但他们和拥有本市户口又收入没保障的居民一样都属“弱势群体”,可我们的社会为何一定要通过特定行业,特别形象,用“农民工”这一特殊称号将他们区分出来呢?除了让这群人感到自己不属于这座城市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有人嘲笑“农民工”难登大雅,一方面媒体不断展示“农民工”形象,面对要自尊还是要帮助的抉择,人们的心是酸的是涩的,事实上有几人能鱼与熊掌兼得呢?
近段时间又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听到这样的报道:“某地农民工拿到了拖欠的工资,.”“某地农民工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凡此种种,使人不可否认地认识到,有那麽一批从事特殊行业的劳动者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实质性的帮助,然而当我们的社会大呼关注“农民工”时却忽略了还有大量有着“农民工”身份但也衣着光鲜的生活有保障的人,他们已不再缺少物质上得东西,他们更看重自尊和被尊重的价值,但当社会大呼关注“农民工”的时候他们出于人的本能心理,就会回避自己的身份,从而导致“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分化,导致那些尚无力上升到“精神追求层面”的外来务工者被推向了极端,被塑造成“农民工”典型,甚至被标榜为城市的异类.
事情原本不该这样的
作为社会大众的一种习惯,非个别人所能左右,但作为对大众习惯具有引导性作用的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也不能幡然醒悟就实在可悲了.其实之所以会出现”农民工“这麽一个不伦不类充满歧视色彩的称谓,还源于我们对“农民”概念的错误理解,“农民”其实只是同“工人”一词一样的一种职业称谓,只有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应该被称作“农民”,标准的.无可厚非的“非城市居民”称谓只能是叫“村民”而现实是:人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遗留的户籍意识中未曾解脱出来,彻底混淆了“农民”与“村民”的概念差别.
其实城乡两地居民已渐渐只剩下居住地域的差别,(富裕村村民“社保程度”已有超城市之势)为何还要保留毫无意义的户籍差别呢?(仅指这无聊的户籍意识)
试想!我们的城市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时若能抛弃“农民工”字眼,不刻意区分它们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只记住他们同为中国公民,同为华夏一员,或者,只区分“本地工人”与“外地工人”我想实际效果都会更好一些,社会歧视都会更少一些,我们距“和谐社会”都会更近一些,
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的所谓资本家,就曾向刘少奇提出,说“资本家”这个称呼不好听,能否不管他们叫资本家,刘少奇笑着问,你们要能找出一个更好的称呼来替代,当然可以不叫资本家,当时的资本家们无语.但他们的要求在今天已实现了,“民营企业家”已替代了资本家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最具时代魅力的称呼,而我们今天就找不到一个替代“农民工”称谓的更好的词吗?非也,诸如“跨区从业者”“异地务工者”甚至“外来工”等等都要强过农民工之称,不会导致社会歧视,户籍歧视等不良社会现象.
末了,笔者再次呼吁.
同“牧民”“渔民”甚至“诗人”“作家”一样,“农民”只是一个职业称谓,而不是什麽户别标识.我们应该做的是要淡化无谓的户籍差别意识
http://blog.sina.com.cn/huoya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