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历史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06:42:59
文具的历史发展文具的历史发展文具的历史发展希望对你有用  书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书写的内容和书写工具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从上古旧石器时代到更新世(大冰河时期)末期的精妙洞穴绘画被认为是绘画文字

文具的历史发展
文具的历史发展

文具的历史发展
希望对你有用
  书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书写的内容和书写工具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从上古旧石器时代到更新世(大冰河时期)末期的精妙洞穴绘画被认为是绘画文字的起源,很可能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前身.现存的最重要洞穴画是法国多多格(Dordogne)地区的拉斯考克斯(Lascaux)洞穴画(这是绘于公元前30000~20000年的)和在西班牙西北部靠近沙达德地区的奥特米拉(Altamira)洞穴画〔那是于公元前15000~10000年由马德林拉(Magdalenian)人所绘的〕.每处洞穴画都是用由赭石和其它天然矿石提炼出来的红色、黑色、黄色、赭色颜料所绘成的动物,画的内容有鹿、野牛、野猪等等,这些画气势辉煌,色彩斑斓.这些洞穴艺术的目的和意义尚不清楚,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绘画作品旨在向观赏者表达其特定的含义.
  原始人以打猎为业,飘泊不定,为生存而奔波,没有时间进行语言交流.随着对动物的驯化及农业的发展,他们需要并有时间来提高书写技能.他们将一幅幅绘画连在一起表达一个故事或记录一件事情,或作为对将来计划的提示.这种绘画文字进一步简化代表一些实物,基本笔划加工得越来越通俗易懂.这些最初的文字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苏美人(Sumerians)将其发展成为书写体系--楔形文字.这些图象文字简化成角形,以便于用芦苇杆的分支压在湿软的泥块上,形成笔划具有楔形特色的文字.自公元前4000年到1000年,楔形文字被晚古时代近东社会群体(如苏美人、海蒂斯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所采纳.这种文字在中东传播的过程中构成了许多语言的基础.在此期间,楔形文字从大约2000个书写符号演化成600个音符.从一种记录神庙管理的做法发展成为记录复杂的医学、天文、法律和数学资料的极有用的工具.公元1844~1857年间,人们对楔形文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识辨能力,成功地翻译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楔形字文稿,用来鉴定了《旧约全书》中故事的正确性.
  几乎在同一时期,书写在肥沃的尼罗河流域得到了发展.农民们将尼罗河泛滥的情况以符号的形式刻在石墙上,后来希腊人将这种文字命名为“hieroglyphics”(象形文字),意即“神圣的雕刻(字母)”.显然,这个命名会带来误解,其实它们不仅是为宗教目的而刻的,还有纪念性的和非宗教的用途,有时还画在或写在草纸上.与楔形文字不同的是,象形文字的基本结构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之间没有变化,甚至已由它发展出宗教和世俗的草书书体.这种文字尽管难写,但美观,它经历了长的历史阶段,并由3种形式的符号组成,它们是图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语音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是一个单独的图画或几何图形.
  埃及人在文字上最具革命性的贡献是引入了芦苇毛笔、墨水和草纸.这种流利、简单的书写系统起源于他们对更快书写方法的谋求,是现代书写工具的鼻祖.楔形文字简化的目的是提高在软泥块上的刻写速度.埃及这种新的书写方法的速度之快,使正体和草体--神职人员的圣书和凡人的草书--的象形文字都毋须简化.在埃及书写工具的原料多的是.直切开纸氏莎草(Cyperus papyrus--“纸paper”字就源于此)的芦苇茎,按一定的角度粘上两层,就形成一个平滑、宽大的书写面.一种细小的灯心草植物(juncus,mmaritimus)可用来做毛笔.这种笔是把其芦苇茎的底部压散碎至毛状,上部的蜂室结构可储存足够写完一行文字的墨水.尽管这种方法最早为皇室的专利,但莎草纸在埃及自希腊和罗马统治时代至中世纪期间一直是最流行的书写材料.
  1564年,一阵狂风吹倒了英国坎伯兰郡波罗谷附近的一棵大树,树根蟠结处露出了一大堆墨色的矿物质 — 石墨.当地的牧羊人发现了石墨的一项用途 — 在羊身上画记号.不久,有眼光的城里人把石墨矿石切成细条在伦敦市场上出售,店主和商人都用它给货物作记号,所以叫作“打印石”.这种“原始的铅笔”画出的印痕粗黑清晰.
  不过,石墨易碎.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贝尔从卡斯塔斯尔煤矿采集了一些石墨矿石,将其研磨成粉末,用水冲洗去杂质,获得了纯净的石墨粉,经过种种试验后,法贝尔终于发现,在石墨中掺入硫磺、锑和树脂,加热凝固后压制成的一根根“铅笔”,硬度合适,书写流畅,也不容易弄脏手,在这种铅笔外面裹上纸卷后,就可以拿到商店出售了.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英国和德国对法国进行了封锁,没有了铅笔来源,对法国影响不小,法国化学家兼发明家孔特奉命在法国尽可能采集石墨制造铅笔,但法国的石墨质量差产量也不多,孔特费尽心思,终于有了主意,在石墨中掺入一些粘土试验,一试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这种混合物变成了世界上最好的画笔,在石墨中加入不同性能的粘土,便可得到“硬铅”与“软铅”.
  不过,孔特的铅笔和法贝尔的铅笔,都只有一根细条,很容易折断.181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木匠兼修补匠威廉·门罗成了风云人物,他决心为铅笔锦上添花,让铅笔穿上木头“外衣”.门罗在土场内装置机械制造长5—18厘米的标准化木条,细木条中间用机器挖出一条刚好适合铅笔芯的凹槽,然后将两片同样开有凹槽的细木条中间嵌入一根石墨条,合起来用胶水粘紧.于是,第一支现代铅笔产生了.这支长18厘米的标准铅笔可以画55千米的线条,至少可以写45000字,而且是削了17次还剩下5厘米长的笔头.
  在门罗铅笔诞生100年以后,有人认为它浪费木材,其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早川德次在1915年发明了一种能够把铅笔芯反复推出的铅笔,它就是如今广泛使用的活动铅笔的原型.现在多达300多种的铅笔世界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