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总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全面概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0:36:19
庄子总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全面概括
庄子总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全面概括
庄子总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全面概括
庄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是无比光芒的,也是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庄子的思想可以跨越时空,即便是到了今天仍然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庄子的思想就像“大道”一样是没有边界的,包容着万物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伟大啊!又不露形迹,深远啊!却近在眼前,久远啊!却看不到它的初始,深奥啊!却并不显得高深,孕育着万物而不露其德,光芒照耀着历史而不显其才
庄子真正的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作到了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上天与大地是与我三足并存的,而万物生灵都与我是一体.儒家的孟子也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也就是说,天下万物的特性都具备在了我的身上,没有欠缺也没有盈余.
因为我们都来自于宇宙这个大根本,所以我们的本来都是一样的,是一个身体.
庄子的思想伟大而玄妙,充满了辩证的哲理,但经常不被人理解,被扣上游世思想和相对主义的帽子.认为庄子是相对主义者是错误的,但他的某些论述确有点类似相对论,但又和相对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高于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论证了人的时间观念是随着自身形体的空间转化而相对转化的,但是,爱因斯坦没有去把这样的人的相对时间空间现象和人的不相对的时间空间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同一思考,后来,爱因斯坦到是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对宇宙的统一关系做了探索,但是,从科学理性的角度,他无法完成这个试图建立统一场的任务.所以,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不能够直接用于去诠释人类的人文社会科学现象的,一旦将这样的相对论思想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必定要象推销爱因斯坦思想的波普那样,把人类的科学思想基点最后落脚到“猜测”上去,从而使科学的大厦完全落足在了一片沙滩上.但是,庄子却是通过他的关于人的认识的有对、无对和非对的三对思想,把这个问题破译了.”
庄子认为时间、长短、高低、大小、阔狭、终始、曲直、是非.贵贱.荣辱.美丑.多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庄子用了一篇《秋 水》来阐述他对事物的无穷相对性认识.
政治思想 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的浑浑噩噩的人.庄子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哲学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天道观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泛神论色彩.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道”.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他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认为天道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人道观 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庄子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认识论 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认识是否正确,是没有确定的客观标准的.庄子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所谓“囿于物”.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他还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他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人类生活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惟一的真正的美.庄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庄子关于通过“心斋”、“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庄子美学思想有着素朴的辩证观念和批判精神.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美与真、善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与丑区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一类看来是厌世虚无的说法中,庄子及其后学朦胧地意识到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出现了物统治人的现象.庄子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而对美自身的价值和特征认识不足的缺陷,历代对审美与艺术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对儒家思想表现了叛逆倾向的美学家、文学家都曾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历史地位 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庄”.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宋明理学也以儒为主,融合道、释.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著《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