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的饮水来自何处?由广东输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9:27:27
香港人民的饮水来自何处?由广东输送
香港人民的饮水来自何处?
由广东输送
香港人民的饮水来自何处?由广东输送
香港现时主要有两大水源,除了降雨外,主要是向广东省购买东江水供应到港.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19世纪中、开埠前后主要依靠山涧溪水和市民私人开凿的井水.当时,黄泥涌附近的溪涧是比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参考中国传统农业灌溉技术,利用竹筒接驳成水管以供应附近洋人住宅区.山水后来不敷应用,政府便于1851年开凿五口水井,但这种水源经常受到污染,成为传染病温床.
1850年代,香港政府因应洋商要求,积极考虑公共供水计划.时任港督威廉·罗便臣爵士于1859年2月29日悬奖1,000英镑征求供水计划;最后决定利用水塘储存雨水,以求穏定的食水供应,并于1863年完成兴建香港首个水塘——薄扶林水塘.水塘成为了港英时期香港的主要食水来源,政府先后建成了17个水塘及水库.重光后的数十年,由于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资源充沛,新兴建的水塘工程,规模相当庞大.当中著名的有在海上兴建的船湾食水湖和万宜水库.
虽然不断兴建水塘,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长的人口.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严重天旱,实施4天供水4小时.1960年代,在船湾食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筑工程进行的同时,港英政府亦开始跟广东省购买食水.在1960年至1989年之间,港英政府和广东有关当局签署了五份供水的协议.自此开始,香港的食水主要来源就变成依赖广东省的东江.
1960年11月,港英政府与广东省宝安县人民委员会达成协议,香港每年会和当局购买2300万立方米的水,每年供应增加1千万立方米以应付人口增长的需要.
中国在1960年代发生文化大革命,与英国关系变差.港英政府不敢过于依赖中国东江水,所以亦曾考虑海水化淡的方法来取得食水.香港第一个海水化淡厂——乐安排海水化淡厂——于1975年建成.但后来因为运行成本过高及来自东江的供水日趋稳定的关系,海水化淡厂在1982年关闭及停用,并在1992年以爆破方式拆卸.
由于香港人口增长较预期少和香港工业北移,近年来东江供水有过量之嫌.基于合约规定,以往香港每年必须购买最少约8亿立方米东江水,耗费香港政府公帑逾24亿元.虽然在1998年,香港政府提供23.64亿免息贷款给广东省政府兴建费用达47亿人民币的密封式供水管道,广东省同意未来减少东江未来供水量5.6亿立方米,但香港水塘还是水头充足,竟出现水塘满溢的情况,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已把约值30亿港元的东江水排入大海,更引发传媒大幅报道,称此举为“倒钱下海”.2005年香港各水塘总存水量为5.54亿立方米,占总容量94.64%.而于同年,因连场豪雨,导致水塘满溢而要排出大海的食水达1.09亿立方米,如以当时东江水价计算,即逾3亿元.2006年与广东省政府落实新协议,就东江水的供应首次订定弹性并切合实际需要的供水安排,以避免库房再度白白流失.
香港发展局08年向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提交文件,公布广东省和香港就未来3年东江水供应的磋商结果.除了供水维持在99%、“统包总额”方式维持不变、维持每年最终供水量11亿立方米,以及致力把输港东江水质维持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外,粤港双方建议2009至2011年购买东江水费用的每年款额分别调整为29.59亿、30.46亿及33.44亿.即2009年水价上调18.61%,2010年及2011年的按年增幅则分别为6.32%及6.29%
主要内容摘自:维基百科-香港供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