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泪 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3:01:54
月光如泪 文章
月光如泪 文章
月光如泪 文章
月光如泪
作者:赵丽宏
中国的二胡是一种很奇妙的乐器.它的结构,其实和小提琴差不多.琴筒相当于小提琴的琴身,琴杆相当于小提琴的琴颈;二胡两根弦,小提琴四根弦;琴马,弦轴,形状不同,功能相仿;弓的造型虽异,可用的都是马尾.两者发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弓弦摩擦出声,再经琴身共鸣,奏出千变万化的曲调.所以有西方人说,二胡是“东方的小提琴”.其实,这话有所偏颇.小提琴,据说是由东方弦乐器在西方长期演变而成,到十五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定型.二胡,最初并不是汉民族的乐器,而是来自西北民族,所以称“胡琴”,意思和胡笳、胡桃、胡椒类似.然而在西方的小提琴成形之前,中国人早就在拉胡琴了.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这样的诗句.那时是公元十一世纪.而到元代对胡琴就有更具体的描写,《元史?礼乐志》这样记载:“胡琴……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这正是现代人看到的二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小提琴,是“西方的二胡”.这当然是说笑而已.
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二胡拉出的曲子也许最能撩拨听者的心弦.我以为,用二胡拉悲曲远胜于奏欢歌.很久以前,我听过瞎子阿炳用二胡拉《二泉映月》的录音,这是世上最动人的音乐之一.单纯的声音,缓慢悠扬的旋律,带着些许沙哑,在冥冥之中曲折地流淌.说它是映照着月光的泉水,并不勉强.然而乐曲决不是简单地描绘自然,这是从一颗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声音饱含着悲凉和辛酸,是历尽了人间悲苦沧桑后发出的深长叹息.这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听着这样的音乐,我的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我想,阿炳当年创作这首曲子,未必是描绘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一把简简单单的二胡,竟能将一个艺术家跌宕的人生和曲折的情绪表达得如此优美动人,实在是奇迹.在感叹音乐的奇妙时,我也为中国有二胡这样的美妙的乐器而自豪.后来,我听到小泽征尔指挥庞大的波士顿乐团演奏《二泉映月》.阿炳的二胡独奏,变成了许多小提琴的合奏.在交响乐团奏出的丰富的旋律中,我眼前出现的仍是映照着月光的二泉,仍是阿炳孤独的身影,他黑暗的视野中看不到泉水,也看不到月光,然而谁能阻止他向世界敞开一个音乐家的多情的胸怀?谁能改变他倾诉苍凉心境的美妙语言?我看到,站在指挥席上的小泽征尔,深深沉醉在《二泉映月》的旋律中,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十多年前,在旧金山街头,我曾很意外地听到一次二胡独奏.那是在一条人迹稀少的街上,一阵二胡琴声从远处飘来,拉的正是《二泉映月》.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熟悉的中国乐曲,当然很亲切.可是走近了我才发现,拉二胡的竟是一个沿街行乞的中国人.这是一个中年男人,低着头,阖着双眼,沉浸在自己的琴声里.他拉得非常好,丝毫也没有走调,而且,把那种凄楚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远远地看着他,不忍心走到他身边,然而琴声还是一声声扣动了我的心弦.听过无数次《二泉映月》,在旧金山街头,是我听得最伤感的一次.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
全部展开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四) 送 别
当你将远行时我有些心痛
想不到送别时是飘雨的天空
我们都将踏上渺茫的前程
也做好准备去度过风雨人生
我会给你写信的……
不会问你路上
天空响不响雷
身旁刮不刮风;
只问你旅程
手中有没有伞
天上有没有虹……
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
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