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急!越详细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8:24:13
大学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急!越详细越好.
大学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急!
越详细越好.
大学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急!越详细越好.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但有的学校对生态环境教育不够重视,起步较晚,措施不力,致使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其表现:(1)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没有用完的本子,随便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攀折花木.(3)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胶、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乱扔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4)攀比消费,比吃喝阔气,比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摆谱显阔.节日或生日,贺卡满天飞,殊不知节约用纸或少寄贺卡就是间接保护了森林和河流.由此,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但有的学校对生态环境教育不够重视,起步较晚,措施不力,致使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其表现:(1)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没有用完的本子,随便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攀折花木.(3)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胶、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乱扔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4)攀比消费,比吃喝阔气,比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摆谱显阔.节日或生日,贺卡满天飞,殊不知节约用纸或少寄贺卡就是间接保护了森林和河流.由此,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目前,人类面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每年经济损失达265亿元.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取灭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生态环境资源意识与人均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不认为环境是资源,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对资源要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中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为此,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
3.全球生态环境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因此,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局部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整体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4.生态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异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5.生态环境法治意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截止到目前我国制定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环境法规,466项环境标准.要大力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要使大家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什么是法律所鼓励或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反对或禁止的,学会运用环境保护法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6.人口意识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7.生态环境道德意识
生态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保护自然的自觉调节来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调节;用人类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利用.生态道德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一旦进入实践发挥作用,就会导致人类经济生活发生许多重大变化.生态环境道德,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道德要求,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新举措,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
8.科学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意识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等挥霍性消费观念和行为.提倡合理享受,反对无理性的过度消费和仅仅为了自己、为了今天的极度自私的享乐主义观.提倡人们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形成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9.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传统发展战略是以谋取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为目标,片面实施高积累和高投资,是一种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经济,从而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效益低,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等一系列弊端,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0.生态文明参与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搞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大家参与生态文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
1.明确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提高生态环境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
培育生态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其教训是深刻的: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因此,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生态环境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基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
只有使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3.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人应关心.
4.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
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