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0:33:10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