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0:07:45
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

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什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不仅有数量扩张,而且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升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其增长既有数量扩张,也应当包括质量提高和结构变化.从建国初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产水平比较低,绝大多数消费品的供给不足,人民要求通过发展生产来迅速增加供给,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对消费品数量增加的要求.其中当然也有提高质量的要求,但就全国人民而言,增加消费品数量无疑是当时最迫切的要求.现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需要的增长仍然有数量扩张,但对提高消费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对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结构和色香味;对衣着更加讲究款式、品牌和个性;对住房更加强调舒适方便,甚至开始追求豪华阔气;出行旅游越来越普遍和经常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小轿车;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卫生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等等.人民需要的这种新变化,要求在经济建设相应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力求做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相统一.
  二、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的落后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比较低,生产结构不能完全适应人民需要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相对落后是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应该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年来,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长期存在的商品短缺状况已经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仅仅同过去相比,仅仅看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不能说我国社会生产还很落后;然而,判断一个国家当前社会生产的先进与落后,不能只是把它同本国过去的生产水平进行比较,而要把它同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行比较.尽管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所显示的我国科技方面的落后过去一直存在,但是现阶段更具有动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世界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化所造成的.如果我国不能跟上新技术革命潮流,即使同自己过去相比有很大进步,也不能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必然影响企业素质和社会生产水平.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比所显示的落后性也很明显.大力提高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真正按照人民需要来组织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社会主要矛盾日益集中地表现为市场供需矛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某些方面也表现为市场供需矛盾,但是更普遍、更经常、更直接的表现是人民的需要同各种实物分配、计划指标和票证发放之间的矛盾,而这种表现基本上存在于市场之外.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对社会主要矛盾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城乡人民的绝大多数需要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市场需求,也就是说,市场需求越来越全面地反映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生产则全面形成市场供给,并且供给能力空前增强.既然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极比较全面地表现为市场需求和供给,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市场供需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手段.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能够更全面、更及时地反映人民的需要,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培育了众多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这使供给途径日趋多元化,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为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经济活动积极性、保证他们合理分享社会财富创造了制度条件.当然,市场不可能做到无所不包,人民的某些需要特别是政治文化需要难以从市场得到全面反映和充分满足.但是,现阶段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和经济手段,毕竟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集中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四、人口增长加剧了社会主要矛盾,控制人口数量成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前提.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是由人均需要量增加和人口增长两个因素推动的.其中人均需要量的增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表现,也是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在动因.人均需要量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而且受制于人口增长速度.1952-2002年5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679亿元增加到102398亿元,增长150.8倍;同期全国人口从5.94亿增加到12.85亿,增长1.2倍,新增人口消耗了一半以上的新增国民财富,使得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资料计算).当人口规模较小时,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可以单纯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但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太大,直到现在每年仍然增加1000万人左右. 劳动就业、教育、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生产无疑仍然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手段,但全部国土所能养活的人口总数毕竟是有极限的,如果不严格控制人口,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强求经济快速增长,势必加速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们的长远利益.不断膨胀的巨大的人口规模所引起的总需要扩张事实上已难以单靠发展生产来满足.只有把人口规模控制住,使主要矛盾不因人口过快增长而加剧,同时不断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才可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
  五、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一些新的差别.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差别很大,社会主要矛盾在各地的表现必然有所差别.近几十年来,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社会主要矛盾的区域表现也出现一些新情况.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原来就有一定的差别,近20年来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的生产落后于东部,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却不一定慢于东部,这就使得社会主要矛盾在西部的表现更加突出.对于那些达到小康水平或者比较富裕的地区来说,提高消费品质量的要求强于增加其数量;但是对于某些贫困地区来说,人民的温饱问题刚刚解决甚至尚未解决,增加消费品数量仍是第一位的需要.实践证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各地协调而均衡地发展.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生产布局不够合理,中西部许多矿产资源大量运往东部,东部的许多加工制成品又大量运往中西部,这样往返运输,虽然可以增加运输业的产值,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往往造成很大的浪费.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气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工程,对实现东西南北的均衡发展,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各地只有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最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