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论述一下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1:52:37
帮忙论述一下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
帮忙论述一下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
帮忙论述一下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他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这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的啊!源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你就采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