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希望简单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2:21:46
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希望简单一点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希望简单一点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希望简单一点第十三章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消化腺(如口腔粘膜小唾液腺、胃腺、肠腺等)和构成器官

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希望简单一点
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
希望简单一点

胃的消化腺由什么构成希望简单一点
第十三章 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消化腺(如口腔粘膜小唾液腺、胃腺、肠腺等)和构成器官的大消化腺(唾液腺、胰腺和肝).大消化腺是实质性器官,外包以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腺分隔为若干叶和(或)小叶,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也随同进入腺内.腺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由腺细胞组成的腺泡以及腺的导管为实质;被膜和叶间与小叶间结缔组织为间质.
  大消化腺的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行使化学消化作用;此外,有的腺还有内分泌或其他重要功能.
  一、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它们的导管开口于口腔.
  (一)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被膜较薄,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由分支的导管及末端的腺泡组成.
  1.腺泡 腺泡(alveoli)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以及部分导管上皮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细胞扁平,有突起,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微丝.肌上皮细胞的收缩有助于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图13-1).
  图13-1 唾液腺腺泡与导管结构模式图
  (1)浆液性腺泡(serous alveolus):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染色较深.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电镜下可见此处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嗜伊红的分泌颗粒(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浆液性腺泡分泌物较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 alveolus):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示.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底部.电镜下则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分泌颗粒(粘原颗粒,mucinogen 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较粘稠,主要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 alveolus):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常见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几个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或附于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称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经粘液性细胞间的小管释入腺泡腔内.
  2.导管导管是反复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与腺泡相连.唾液腺导管可分为以下几段(图13-1).
  (1)闰管(intercalated duct):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
  (2)纹状管(striated duct):或称分泌管(secretory duct),与闰管相连接,管径相,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居细胞顶部,胞质嗜酸性.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此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积增大,便于细胞与组织液间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转运.纹状管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将k+排入管腔,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调节唾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3)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纹状管汇合形成小叶间导管,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导管较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并增粗,最后形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导管近口腔开口处渐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连续.
  (二)三种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1.腮腺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纹状管较短.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多,粘液少.
  2.下颌下腺 为混合腺,浆液性腺泡多,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少.闰管短,纹状管发达.分泌物含唾液演粉酶较少,粘液较多(图13-2).
  图13-2 下颌下腺
  3.舌下腺 为混合腺,以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为主,半月较多,无闰管,纹状管也较短.分泌物以粘液为主.
  (三)唾液
  唾液的70%由下颌下腺分泌,25%由腮腺分泌,5%由舌下腺分泌.唾液中的水和粘液起润滑口腔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唾液腺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IgA与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随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作用.
  (四)下颌下腺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
  近20年来,陆续从鼠等动物及人的下颌下腺发现或分离撮出近30种生物活性多肽,有的已被提纯,其分子结构也已清楚.这些多肽物质或直接分泌入血,或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再由胃肠吸收入血,对多种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根据多肽的不同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①促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生长刺激因子(EGSF)、红细胞生成素(EPO)、骨髓克隆刺激因子(CSF)等.②内环境稳定因子,如肾素(ren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生长抑素、胰岛素和高血糖素样物质等.③消化酶,如淀粉酶、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等.④细胞内调节因子,如酯肽酶等.有的多肽物质已制成商品试剂,如从小鼠下颌下腺提纯的EGF和NGF广泛用于实验研究.
  小鼠和大鼠出生后随着性发育成熟,下颌下腺纹状管逐渐增粗、增长和弯曲,上皮细胞顶部胞质内出现许多分泌颗粒.由导管上皮演变成的这种分泌细胞,称为颗粒曲管细胞(granular convoluted tubule cell,GCT细胞)(图13-3).现已证实,鼠和其他一些啮齿动物下颌下腺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多肽,主要定位于GCT细胞的分泌颗粒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下颌下腺无GCT细胞,多肽可能由纹状管或其他导管的上皮细胞产生.
  小鼠下颌下腺GCT细胞的发育分化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鼠至性成熟时(生后60天)GCT发育快,小管长而弯曲,分支多,雌鼠的GCT则相对发育较差.雄鼠GCT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及产生的多肽也较雌鼠的多.若将新生雄鼠阉割,或给雌鼠以雄激素,GCT细胞的性差则消失,表明小鼠下颌下腺GCT细胞的发育是依赖雄激素的.此外,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GCT的发育与分化也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