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7:55:31
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所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

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所写: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 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尤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题乐府,讽刺唐玄宗不断发动对外的不义战争.之前,杨国忠等人又连续发动侵略战争,死伤数万.同时又在西北一带发动对吐蕃的战争.此诗便是对这些战争的艺术表现.作者以 “道旁过者”的身份亲 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 “行人”之口,哭诉了士兵的不幸.在此基础上又指出连年战争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明确批评了当局 “开边意未己”的错误政策 ,表现了杜甫同情人民,敢于批判时政的大无畏精神.
  比如 《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杜甫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同情百姓,又希望早日平定战乱.诗中写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是杜甫现 实主义名篇 “三吏三别”中的上佳之作.按唐制,“户有三丁点一丁”,今三男都上了战场,且“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此诗颇有叙事性,一听汹汹敲门声,便知“有吏夜捉人”,于是老翁逾墙而走,老妇去应付,因为老翁不走,必被征去,老妇应付,尚有一丝幸免的希望,足见老百姓已有一套应对的方法.孙儿太小无法应征,孙母虽未去,却衣不蔽体,亦无法应征.所以老妇说,非要应征只有我一人.但没想到,就连这样的情形都难逃一劫.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来看,老翁在暂避之后又回到家中,而老妇已被抓走,“如闻泣幽咽”,说明儿媳为此哭了一夜,只因 “出入无完裙”,诗人既不能去安慰,她也不能出来相送.这些描述既真实,又有感染力震撼力,将老百姓生活的惨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丽人行》用“犀箸厌饫久未下”这一细节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奢.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之事,形容独至”.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以上手法体现了杜诗现实主义表 现手法.感受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杜甫 (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一个时代 “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儒将、《春秋左传集解》的作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但到杜甫时,家道中落、贫困.杜甫从小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读书颇多,人才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风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士们所惊赏.二十岁以后,抱着科举入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间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 厚的基础.杜甫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 (三大 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直到四十四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此间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买药都市,寄食友朋”,“朝,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达 到新的高度.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 浣花溪畔.五十一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故后人称他 “杜工部”.以后曾到过梓 州、阆州,又漂泊到夔州.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晚年,生活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比较积极的因素,具有高度的进步性和人民性.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打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以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 “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