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快来: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更加详细可以参考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第一单元写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9:57:00
天才快来: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更加详细可以参考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第一单元写作天才快来: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更加详细可以参考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第一单元写作天才快来: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更

天才快来: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更加详细可以参考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第一单元写作
天才快来:
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
更加详细可以参考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第一单元写作

天才快来:题目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更加详细可以参考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第一单元写作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2.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3.与别人交谈应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要重复嗦.4.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二、活动指导与建议1.本单元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活动一是清理自己的烦恼,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曾经有的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活动二是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别人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的烦恼,应引导学生重在了解别人当时是怎么对待烦恼的,现在又是怎样看待当年的那些烦恼的,以便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启示.活动三是用假设的情境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要让学生注意所给的情境,要说得入情入理,有针对性.2.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说,或者课下与老师交流,不必强求在大庭广众中说.
3.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时,可以由教师先提出要求:如要举止大方,说话利落,要提前有个采访提纲,采访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等.因为采访后还要完成一篇作文,所以要让学生先大致有个意向,想一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然后进行重点采访.
4.三项活动最终都落实为文字,要注意不同活动限制的不同文体.如写日记是对自己说话,是展示自己的心灵,应写得自然,不做作.如写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写信的目的等.
5.建议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初就将本次综合性学习布置下去,一方面可以提前做些准备,一方面也可以从学习的课文中借鉴一些内容或思想.
三、活动评价
1.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采用活动一的可以让同学之间互评,评价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所说烦恼是否坦诚,等等.采用活动二的可以提前给每位学生一个评价表,要求学生在采访完某人后让这个人帮忙填写.评价表内容可以包括下边几项: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等.评价表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2.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由老师从情感、内容、结构(格式)、语言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活动一的学生,如果有不想让老师看日记的,可以让他的好朋友、父母或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帮助进行评价,不要强求一律交给老师.
3.由于是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的口语或写作方面的训练,所以评价时还要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对活动的态度等.这一点在所有的活动考查中都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这里不必多说.
四、有关资料
1.烦恼与快乐的变奏(江润秋)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生活愉快?
可是,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因为我们常常会碰到不称心的人,不如意的事.尤其刚刚步入少年之旅的中学生,随着青春意识的一天天觉醒,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尊与烦恼共增,一旦受了委屈,忧郁的感伤就笼罩了我们的心头,生活也随之失去了光彩.
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受到的委屈并非我们所想像的那么严重,我们的怨恨也并非我们所感觉的那么理直气壮.假如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给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那么,很多怨恨可以化解,很多烦恼都能释然.
可惜,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体谅,这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人生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去掌握它,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峻的课题.
毛毛的“痛苦”
毛毛一直很痛苦,因为她妈妈“偏心眼”.
在学校里,她是个活跃分子,非常好动,好交际,性格开朗,还带有几分“疯气”.学校开联欢会,她们班出了一个舞蹈节目,别的人要文艺委员三请四请才忸忸怩怩地去排练,她的水平远够不上份,却兴冲冲地自告奋勇:“算我一个.”演出那天,就她最显眼,动作难看且不合节奏.下台后,有个男同学取笑她,她也不客气地回敬人家:“比你好,不信,你试试?”
对方一时语塞,随即笑得更加响亮,她也跟着咯咯地笑.
全班公认,毛毛是最开心的人.
毛毛不同意,她说:“你们不了解,我是黄连地里弹琴——苦中作乐.我在家里,别提有多压抑了,所以在学校里我就尽情地开心.”
说这话时,她一脸正经,神色黯然,绝无半点开玩笑的意思.
她们家姐妹两个,母亲总是偏着妹妹,干活,让毛毛干重的、累的,吃东西,给毛毛差的、少的.母亲说:“你是姐姐,应该让妹妹,况且,她腿不好.”
毛毛很不服气,就算我是姐姐,就算她腿瘸,我多干活,没话说,那么吃东西,为什么也要她多一点呢?连穿衣服,也是给她买新的,老叫我将就呢?
毛毛气得直咬牙,她甚至怀疑自己大概是领来的.为此,她偷偷地哭过好几次,她深深地为自己的“不平”遭遇而愤懑.
有一次,她正在写作文,母亲突然叫她去买酱油,她很不高兴,说:“我有事,为什么不叫妹妹去?”母亲说:“我急等着用,你走得快,当然应该叫你去.”毛毛说:“我在忙,她闲着,应该她去.”母亲火了,声音也提高了一倍:“你到底去不去?”妹妹一看架势不对,连忙一颠一颠地来拿瓶子:“我去买,我去买.”
母亲一把推开妹妹:“不要你去!毛毛,听到没有,快去买酱油!”
“不去.”
母亲气得骂道:“你这个女儿,我白养了!”
毛毛脖子一梗:“谁要你养.”
母亲被气得火星直冒,盛怒之下,扇了她一个耳光.
她捂着火辣辣的面孔,一动不动地盯着母亲,那两道冷光,分明地表明了她的决心和愤恨.
那天,是毛毛胜了,她终究没有去买酱油,但挨了一个耳光.她写作文的情绪完全破坏了,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好几天,家里的气氛都阴沉沉的.
当同学们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父母时,她毫不掩饰地对别人宣称:“我最讨厌我妈妈,讨厌极了.”她还发誓:“将来考大学,我一定要考外地的大学,远远地离开这个家,越远越好.”
她决意出出这口气.
不久,她参加全市影评征文比赛,获三等奖,除了一本获奖证书外,还拿到了20元钱奖金.拿着两张大票子,她喜滋滋地在街上转悠了一圈.她知道,父亲爱喝两盅,最后,用这钱全部孝敬了父亲,买了四瓶酒,外加一大包花生米.
毛毛存心要气气母亲,母亲的自尊心极强,感情的天平如此明显地向一头倾斜,她肯定受不了,而这,正是毛毛要达到的目的.
回到家里,毛毛高声宣布:“我的一篇文章得了奖,奖了20元钱……”全家人一听,又惊奇又高兴.随后,她得意洋洋地把一些东西放到桌上:“呶,爸爸,这酒,是我买给您喝的;这花生米,给您下酒,好不好?”
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好,当然好……”
母亲被冷落在一边,什么东西也没她的份.女儿居然无视她的存在,凄凉之情不由得袭上心头,她心里酸酸的,难受极了.
毛毛心里则充满了一种发泄的快感.
她不知道,她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的心.
其实,她和妹妹都是母亲亲生的孩子,母亲一样地喜欢她们.只是妹妹因小时候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导致右腿残废,因此,母亲对她就格外地照顾、体贴一些.这是一种包含着内疚、怜惜的复杂的爱,凭毛毛14岁的年纪,怎么能体会得那么细微而深沉呢?也许,等毛毛自己将来做了母亲,她才会真正地体会到.
“老头儿”风波
老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但是我们不要把老师看得太神秘.老师同样是普普通通的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他们也许合你的意,让你喜欢;也许不合你的意,让你不喜欢——这很正常.
问题是,我们碰到了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该怎么办?
比如陆向东,眼下就碰到了一位他很不喜欢的老师.岂止不喜欢,简直是讨厌.
这位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年近六十,教物理,和他是本家.陆向东之所以讨厌陆老师,是因为他太“背时”.
那次,陆向东和几个同学商定了一个计划,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去白龙潭游玩.那是一次路途不短的行程,他们准备一早出发,天黑前赶回来.为此,他们悄悄地研究了行车路线、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还分配了各自的任务.他们六个人平时挺“哥们”,这次一起出去玩,一个个充满了激动和兴奋.
不料,这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陆老师耳朵里,他很焦急地找到陆向东:“你们骑车去那么远的地方,路上很容易出事,你们考虑过吗?”
陆向东说:“考虑过了,我们会很小心的.”
陆老师沉吟半天,不无忧虑地说:“我总不放心,你们都是我班上的学生,你又是团支部书记,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不好向你们家长交代.”
陆向东急忙申明:“我们是自己去玩,不是学校组织搞活动,跟你没关系.”
“话是这么说,不过……这样吧,明天我和你们一起去,对,就这样.”陆老师当机立断作出了决定.
陆向东一听这话,头皮立时发麻,我们去玩,干你什么屁事?真是吃饱了没事干!本来我们很开心,很自由,玩得肯定很舒服,你这个老头子掺和在中间,算什么呀!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嘴上又不能说出来,只好支支吾吾地搪塞:“我们只是说说而已,究竟去不去,还没有定下来.”
放学后,他们几个人在校门口碰了头,陆向东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又惊又恼,一迭声地叹气、埋怨.在七嘴八舌地责骂了一通后,大家一致决定,如果他去,我们就不去.
他们果真没有去,美好的计划成了竹篮打水.他们有说不出的惋惜,由惋惜而懊丧,懊丧又演变成了对陆老师的反感.
自此,“背时老头儿”成了陆老师的代称,他们在背后都这样叫他,叫得轻松自如.有一次,陆向东竟当面脱口叫了出来,引起全班一阵窃笑.大家都拿眼瞥陆老师,看他反应如何.陆老师心中老大不快,但也不好发作,脸上显得很尴尬.他知道,学生对他有成见,他既生气,又难过.自己星期天放弃休息和他们一起去,完全是出于一种责任心,是为学生着想,希望能管着他们,让他们能平平安安地游玩,不要出事,没想到他们讨厌我,断然取消了这次活动,还对我恨得要命,用轻侮的口气叫我“背时老头儿”.
第二天,恰好是班会课,陆老师讲了班上许多同学有绰号这个现象,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该不该给人取绰号?”其实,他心里的答案很明确,他只是希望用民主的、婉转的方式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他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叫绰号不好,有的说没关系.陆向东知道陆老师是有感而发,他也来个针锋相对,大谈了一通叫绰号的好处,还举例说:“比如我们叫你老头儿,其实是表达了对你的一种友好和亲密的感情……”
全班哄堂大笑.
陆老师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受了更多的气.在他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这是他带的最后一个班,他把全部心血都付给了学生,满以为能高高兴兴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果却好心得不到好报,这份伤心,能用语言表达得清吗?得意之至的陆向东,你能够体谅吗?
当被人嫉恨时
班委改选,肖菁意外地当选为文艺委员.倒不是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而是前任文艺委员胡萍脾气太差,任性而自私,常常违反纪律,结果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肖菁的当选无意中得罪了胡萍,使她稀里糊涂地成了胡萍的“冤家”.大凡心胸狭窄者,在不愿意的情况下下台,对他的后任总是心怀成见,看不顺眼.胡萍就是这样.她不总结反思,找找自身原因,却迁怒于肖菁,经常在同学中说她的坏话.有人为肖菁抱不平,肖菁反过来劝人家:“她心里不好受,我能理解,算了,不要去计较.”
不久,一年一度的元旦到了,照例各班要出节目,参加年级选拔,选中者到全校庆祝大会上演出,还要评奖.各班级纷纷行动起来,拿出各自的“拳头产品”,力求入选.在中学里,除了运动会,接下来的“盛事”就是文艺演出了.这是文艺委员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肖菁经过反复考虑,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排一个迪斯科群舞.
她在班上宣布了自己的安排,并报了参加演出者的名单.一共八个人,四男四女,都是班上舞蹈基础最好的同学,其中当然少不了能歌善舞的胡萍.
谁知,第一次排练,就少了一个人——胡萍.肖菁十分着急,让大家别离开,她噔噔噔跑到教室去找,没有,到阅览室找,也没有,操场上、老师办公室……跑得满头大汗,就是不见她的人影,后来听人说,她已经回家了.
因为少了一个人,排练很不顺利.舞蹈是一项集体的创作,需要互相配合,直至默契.胡萍不来,别说默契,连配合都谈不上,队形无法站,横竖都给人以欠缺感,尤其几个造型,更加无法定夺.叽叽喳喳地议论了一通,只好草草收场.
第二天,肖菁去问胡萍,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知道呀.”肖菁知道她说的不是真话,但也没有办法.
星期六下午,他们准备继续排练,这次,肖菁一早就在黑板上写了通知.想想不放心,下课时她又跑到胡萍的座位边,当面通知了一遍.胡萍点点头:“知道了.”
下午,她仍然没有来,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也没来.少两个人,更不好排练,大家随便走走场,空谈了一会,就散伙了.
星期一,肖菁急切地问胡萍为何不来,她说:“我家里有事,走不开.”
问另一个同学,她支支吾吾地说了实话:“胡萍叫我去看电影,她说她请客,我不想去,她一定要我去……”
肖菁很生气,脸憋得通红,一言不发,良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差点哭出来.
选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其他班的节目都排得像模像样了,他们班还稀稀落落地不成样子.同学们都很焦急.胡萍幸灾乐祸地对别人说:“她这个人,组织能力太差,一点水平也没有,我们班肯定没希望了.”
肖菁耐下性子,又去找胡萍:“我水平确实不高,我只是尽力而为.演出是我们班级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齐努力.今天下午我们继续排练,请你一定到,好吗?”
肖菁的态度认真而诚恳,胡萍愣愣地看着她,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
下午,胡萍来了.虽然她是最后一个到场,姗姗来迟,但八个人总算第一次全部到齐了.肖菁为此很高兴.她提议,请胡萍当主角.她说:“我们八个人应该扬长避短.这个节目既要有粗犷的集体舞,又要有细腻的独舞.胡萍的舞蹈功力比较好,让她担任独舞,我们其他人力求动作整齐,精神饱满,与她配合默契.这样,这个节目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致赞同,胡萍心里也热乎乎的,很得意.她没想到,肖菁依然很尊重她,让她担当重任.
接下来的几次排练,大家都很认真,胡萍尤其卖力,还出了不少好点子.结果,他们班的节目,不仅通过了选拔,还夺得了全校二等奖.别小看,全校一共才两个二等奖,在他们班的历史上,这是最好的成绩了.
在皆大欢喜以后,大家对肖菁的“领导才能”都很佩服,连班主任也在全班面前公开赞扬她.她却说:“当初,我差一点沉不住气,想去老师那儿告状,又想辞职不干,假如那样做了,后果真不堪设想……”
宽容不是无能,体谅也不是懦弱,肖菁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体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这种培养显得格外急迫,格外重要,这是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否则,很可能四处碰壁,徒增烦恼.
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体谅.如果我们学会了体谅,体谅别人的心情、体谅别人的处境……我们的心胸就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眼睛就能发现更多的美,我们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乐趣.
试试吧,生活不会欺骗你.
(选自《少年文艺》1992年第5期)
2.跨越世纪的一代——“中学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启示录(刘深、程赤兵)
转眼又是世纪的转折点.中国的五千万中学生正面临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有平稳安定的成长环境,却又将走向变革动荡的社会.十几年后,这一代人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如今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最近,我们对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四个城市的中学生(男38名,女57名)做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从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如果你的朋友提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妥的事,你的态度会是什么?
回答“不去做,也劝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对他做”的分别占48%和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4%.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一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总人数的92%.
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显出一种冷静,而和其他一些小故事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显现出前几代人从未有过的执著.
北京80中为同学制作校服,征求上来的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色中山装”,理由是“因为现在没人穿了”.
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你要有概括中学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处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于是,对个性的追求成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他们心态中的多层次与少秩序.
比如,问卷中问到选择朋友的标准,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上下:性格相似占23%,兴趣相同占29%,对自己有帮助占27%.而要求朋友与自己“看法一致”的则明显少于其他各项,仅占15%.
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欺骗”,31%的人选择了“被轻视”.
而在“最大的苦恼”这一题下,选择最多的则是“没有知心朋友”.
有了委屈先向谁诉说?半数人选择“朋友”,42%的人“自己独自忍受”,一位男生还在卷上批了一句:“没有值得诉说的人!”
在对家长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长给予自己“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别人的理解,这便是中学生们忍受的矛盾与痛苦,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灵特征.
选择:多样化的缤纷世界
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性为什么没有支点?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和“做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这两道题可以选择不惟一的答案.
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
谁是“不理解”这条鸿沟的挖掘者呢?调查表明:63%的被调查者写课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小时以上,而半数以上的人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却在1小时以下,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仅是“做做家务”.
去年暑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辟的“中学生热线电话”接到了579人次的电话,比例最大的是倾诉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人次).有学生把升学称做“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位高二男生说:“学校逼,家长压,弄得我昏头转向,情绪紧张,精神振作不起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这么形容她的家:“妈妈老是板着脸,爸爸又是一声不吭,家里好像是一个冰窖,父母与我交谈的惟一内容就是学习,好像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也不该去想,不该去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父母师长的做法则更过分:私拆信件、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籍、禁止与异性交往.
在问卷上,有的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不闻不问,认为“这样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学生则表示:“中学是我所经历的最讨厌的人生阶段.”
既然学校与家庭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去扒开帷幕,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去观察世界,迎接世界.
问卷上,55%的人认为业余爱好“十分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人喜欢读“有关人生”的书籍,25%的人爱读“内容好奇”的书.有47%的人最关心的新闻是“有关政治”的,26%的人承认,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社会事件.他们看的课外书籍和从事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问卷上各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学生爱看琼瑶的书,便也找来几本琼瑶的书看,等他看完琼瑶,学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伊德.当这位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伊德时,学生们得意地说:“弗洛伊德早过时了,我们现在正研究老庄呢.”这位老师叹道:“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
成长:一厢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评价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观,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
看看问卷.
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事业”的占66%,答“金钱”的仅有7%.
你认为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道德品质”的占50%,“知识水平”的占27%,“外表风度”只占7%.
你认为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55%).
你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是:“自己的努力”(54%).
如果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你会主动道歉(50%).
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一事无成(59%).
也许事例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北京二中的女生宋彦丽,听到自己被保送上大学的消息后,瞒着家里人怀揣十几块钱跑到农村游历.饿了帮人家割麦子换馒头吃,困了睡在坟地里,摔伤了就嚼点草药糊在伤口上,最后身无分文蹭车回到了家:“这才知道中国什么样.”
北京日坛中学的高二学生阎静曾在班里苦心经营一份墙报和一份油印文学小册子,他们自己写稿、刻版、印刷.他们班还有摄影协会、文学社.他们说这是因为他们“喜欢”.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收到的中学生来稿里俯拾即是.
当然,学生们的追求也会显出纯真幼稚.问卷上问到将来的职业选择时,21%的人填了艺术或体育,20%的人填了“自由职业”,49%的人希望将来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一位中学生说:“我们缺乏的是碰壁,是磨炼,这使我们的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但我们会不懈地去做的.”
思考:走向成熟的社会环境
怎样让我们的中学生走向成熟?
有11%的学生认为决定人命运的是社会环境.
25%的人爱看电影电视报刊、15%的人爱看科技读物、16%的人爱看体育书籍,爱看法制文学、武侠、言情的占37%.
这需要我们引导—— 一位家长打扫卫生时从孩子床单下翻出一本有粗俗封面的低级刊物,不知孩子是什么时候买的.当然,这更需要生存环境的创造者们自重.
学生们更需要尊重和信任——亚运会上,中国中学生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是多么可敬:亚运村的饮食、服务;开幕式上的鲜花队、太平鼓与团体操背景台;比赛场馆中的礼仪小姐、发奖小姐……
在中学生们走向成熟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环境成熟起来.

成长的烦恼
昏暗的台灯下,我凝视着这一杯茶,沸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我感到了茶的清香。那苦涩中略微含着的一点甘甜,也被我贪婪的嘴给霸占了,眼的朦胧,勾勒出朦胧的记忆,可记忆却已不再朦胧。
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我们——成长的烦恼。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回眸的一些往事。
...

全部展开

成长的烦恼
昏暗的台灯下,我凝视着这一杯茶,沸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我感到了茶的清香。那苦涩中略微含着的一点甘甜,也被我贪婪的嘴给霸占了,眼的朦胧,勾勒出朦胧的记忆,可记忆却已不再朦胧。
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我们——成长的烦恼。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回眸的一些往事。
“初”来乍到,一个脆弱的我,被“敌人”瞄准了“弱点”猛开了一炮,那个不堪一击的我,在“血”场上牺牲了,可一个“睡里挑灯看卷,梦回铃响背诗”的我又一次站了起来。那段岁月,正在黑暗中迷茫的我,学习之余,有时我也找一席尚未枯黄的草地,有时也会是书桌前、窗台边,看伫立在远处的一排排树正在拼搏,为的只是能发出最后的一丝艳绿。那些是什么树?我无从得知,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它们是树,就足够了。当我看着它们发呆时,心里就会思绪万千,当我的眼睛重新回到树的时候,心情豁然开朗,压力荡然无存,转而投身于繁忙的学习之中。
似乎茶的清香已弥漫了“世界”,我的心情也随之沸腾起来。
我的拼搏,战胜了烦恼,战胜了一切,让那似乎是最后一丝艳绿,同样放出等同于盛夏的光彩。“少年不知‘烦’滋味”,可在这“山重水复”的转弯处时,有谁要是放松下来,等待你的便是“沼泽千里,棘丛万丈”。反之,若要是拼搏和毅力,等待你的便是“柳暗花明,青山绿水”了。莫非你还真要让烦恼化作青烟一缕,缠绕你的灵魂,让你烦闷,让你苦恼吗?
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这些微小的东西似乎是似曾相识,似乎是一直打扰着我们,在成长的大自然中,过去那似微风抚面般的学习,现已被暴风雨般的学习和压力的进攻吹散在记忆的深处了。
双手已经感觉不到茶的温度了,弥漫在屋子里的清雾也悄然消失。更加用心地品味那“苦中有乐”的水,去品味成长的烦恼,“烦着烦着”,时光也“走着走着”,经历也“多着多着”,再一次去品味那茶,那“苦涩”似乎已随着温度、随着用心灵丈量的时间而荡然无存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