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讲空城计 草船借剑 明修栈道暗渡称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20:22:20
请讲空城计 草船借剑 明修栈道暗渡称仓
请讲空城计 草船借剑 明修栈道暗渡称仓
请讲空城计 草船借剑 明修栈道暗渡称仓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按语】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解析】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探源】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故事】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析]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 cǎo chuǎn jiè jiàn )
解 释: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理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三国演义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的.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当然不都符合历史真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明修栈道暗渡称仓
是韩信的计谋. 《三国演义》里也有 ,但也是借鉴韩信的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