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汉代画像石 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6:02:42
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画像砖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

求汉代画像石 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
求汉代画像石 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

求汉代画像石 画像砖的制作方法,描述题材,感激不尽!11
画像砖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形制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 40cm 左右的方形,一为长 45cm 左右、宽 25cm 左右的长方形.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编辑本段分类
  画像砖
  根据出土情况,画像砖可分为成都、新都区,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市、彭山县、宜宾等地两种类型.而不同的题材约近50余种,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编辑本段发展概述
  画像砖
  画像砖的产生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其中以秦都栎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战国末,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声,画像空心砖墓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   西汉早期,这种画像空心砖墓在今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并在西汉中期影响到今晋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鲁西等周边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墓开始摆脱了呆板的箱式结构,迅速向居室化发展,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发展到巅峰,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到西至甘青,东到海滨,南起云贵,北达大漠的广阔区域,并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区和四川、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重庆地区的画像砖持续繁荣到蜀汉时期.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扬弃了图案化的构图,而以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   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一带的画像砖最具特色,砖的规格均为长方形,一般宽50、高40厘米左右,一砖一个画面,图像内容极具地方特点,整齐地按一定间距镶嵌在砖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魏晋至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但南朝时期在以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画像砖艺术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期,南京地区发现的宏规巨的巨幅拼镶画像砖墓代表了这一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後,虽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诸多地点都发现过画像砖墓,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分布区域,画像内容也日益趋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元代以后,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淡化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本段题材种类
  画像砖
  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甓”,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甓,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   砖刻文字,在证经补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秦汉时期,多为模制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硬,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这一时期,画像砖用模制批量生产.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画像砖盛产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河南画像砖
  河南地区的画像砖,形制有四种:长方形的空心砖、长方形的实心砖、方形实心砖、空心柱砖,河南砖一般是经印模多次压印的多个或多组有独立造型的形象,依据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砖面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合画面,并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机性和装饰性.砖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依不同的时期而呈现不同面貌.   出土于洛阳的西汉空心画像砖,以高度概括的图案为主,布局疏朗,阴刻线条简率、圆韧,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而出土于郑州、禹县的东汉作品,还增加了神异物象,画面繁密,多重复组合;而出土于南阳地区的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受当地画像石艺术影响较为明显,一砖一画,主题鲜明,绘画性强. 画像砖
  四川画像砖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种,即 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约46厘米×26厘米的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正方形砖的浮雕较低,线面相间,通过线条勾勒细部,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四川画像砖已知的题材有数千种之多,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四川地区富庶的社会经济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俗,如宴乐舞戏、庭院楼阙、市井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与其它地区相比较,四川画像砖中的历史故事及祥瑞物较少,生产劳动与车骑出行等题材占了较大比重,艺术形式得益于对现实的观察.主要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高视点构图,物象的空间位置清晰,三度纵深感已经表现得相当好.另一种是平面展开式构图,即散点透视法.   画像砖的题材可分为画像、文字和花纹三大类:
  四川江口崖墓画像砖(6张)画像类
  1 历史传说:如河南“泗水捞鼎”画像砖,讲的是秦王泗水取鼎的故事.   2 辟邪祥瑞:如北朝瑞狮画像砖,狮子形象是我国常见的艺术造型题材,被视为辟邪吉祥的“瑞兽”,其他祥瑞画像常见有龙、凤、朱雀等.   3 神话题材:如汉代的西王母、羽人画像砖.   4 现实题材:如汉代弋射渔猎画像砖.   5 动物题材:如牛、虎、马、鹿、鱼、象等为题材的画像砖.   6 佛教题材:如北朝五佛画像砖.
  文字类
  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形式.
  花纹类
  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画像砖中出现纹饰非常丰富,多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画像砖是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生产科技、民俗风情等重要的文物资料,极具研究价值,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
  编辑本段工艺及成就
  画像砖在本质上属于雕塑艺术,虽然战国晚期的一些空心画像砖是用硬笔直接在半乾的砖坯上刻划阴线图像的,但西汉以后的画像砖都是用模塑的方法成的.画像砖的模塑方法,大体可分为“拍印法”和“模印法”两大类.
  拍印法
  西汉时期的空心画像砖大多使用拍印法成的.其作工艺大体有刻模板、脱砖坯、拍印图像、烧成砖和施彩设色五道工序.第一步是作模板.由于空心砖体量较大,砖面上需要配置不同内容的图像,模工匠先在事先备好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用墨线勾画出所需图像的轮廓线,然后用雕刀刻成阴线或凹入雕的图像模板.模板一般面积较小,但西汉晚期也出现了一个砖面印一幅图像的大型模板.第二步是脱空心砖坯,并将其阴晾至半乾.第三步是手持模板,在半乾的空心砖坯上拍印或按印出图像.同一个砖面上往往用多种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模板印出复杂的图像组合.同一砖面的四边多用长条形模板印出装饰纹样边框,边框内配置不同内容的图像.同一块模板往往在同一砖面上反复使用,造成同一图像的多次出现.第四步,待印好图像的砖坯完全阴乾后,入窑烧成砖.第五步,是给烧好的画像砖施彩设色.
  模印法
  模印法是东汉以後画像砖最流行的作方法.其作工艺有作图像坯模、脱画像砖坯、烧成砖和施彩设色四道工序.作坯模时,先在一块与所砖大小一样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勾勒出墨线画稿,用雕刀刻成模板,然后在四周加上木质边框,就成了坯模.利用图像坯模像脱普通砖一样的方法,就可成有图像的画像砖坯了.待砖坯阴干后,经过入窑烧和施彩设色,就成了精美的画像砖.与拍印法相比,模印法省去了拍印图像这道工序,而且画面内容单纯而突出,无疑是画像砖作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画像砖
  模印法的流行,并没有将拍印法挤出历史舞台,南朝时期,拍印法被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了由巨量画像砖拼镶组合而成的、幅面巨大的墓室砖画像.无疑,这种画像砖的作,需要高超复杂的技术,加上图像不是印在砖的正面,而是印在砖的侧面和端面,这就更增加了作的难度.因此,事前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作模板是最复杂精细的一道工序.先要备好一块与画幅面积大小一样的木板,由熟练画工在上面勾勒出图像的墨线稿,再由雕刻木工刻成巨幅模板,然後将模板分割成与墓砖侧面和端面大小相等的小模板,最後依次用小模板在半乾的砖坯侧面、端面按印出图像.这样,整幅图像就被分配到巨量的砖坯上.要将烧好的图像墓砖拼合成完整画像,在砌筑墓室时必须在设计人员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墓砖编号精心施工.毫无疑问,作这种拼镶式墓室画像砖,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由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画工、雕刻木工、砖瓦工组成的专业工匠集团.这一集团,有可能是直属于皇家或朝廷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西方的雕塑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从未出现过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希腊、罗马式的雕塑作品,尽管画像石艺术在魏晋以後曾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也远没有达到希腊、罗马的水平.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线条的使用是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灵魂.“拟绘画”式画像石和阳线画像砖基本用线条构图,自不必说,浮雕类画像石、画像砖也与希腊、罗马雕刻大异其趣,注重的不是质感和表情,而是轮廓线勾勒出的场景语言和形体语言,质感起着辅助的甚至是夸张的作用.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通过线条运用的变化,各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1]
  编辑本段汉画像砖
  简介
  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淤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汗画像砖的风格
  汉画像砖包罗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大百科,现市面上多数以模印为主,雕刻的少见,雕刻还保留彩绘稀有,只以绘画为主的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可称国宝级,对研究汉代绘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汉代,农业和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传统的渔猎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农牧经济的必要补充,狩猎仍然是下层百姓谋生的手段,同时也还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非常热衷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阮(通“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汉武帝曾侵夺民田开辟了上林苑猎场.枚乘在《七发》中说:“驯骐骥之马,驾飞轮之舆,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于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袒裼身薄,白刃磑磑,矛戟交错,此校猎之壮也.”这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狩猎情景.狩猎往往得是数人或一人单枪匹马配合猎犬在自然山林间进行,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危险性.鹰与犬既是他们的宠物,也是他们捕猎时的助手.在狩猎活动中,伴随而生的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汉代盛行一时的娱乐项目,包括以剑、戟、刀等为武器的格斗、比试箭法以及徒手夺刀械.击剑最为常见.猎获物有活的就养起来,于是又派生出驯兽和斗兽.   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王朝在关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猎场外,还设有专门的斗兽场,当时的汉家天子与远隔重洋的罗马帝王不谋而合,把斗兽当作一种娱乐.不同的只有一点,古罗马的斗兽士是由奴隶充任的,而汉家君民,朝野上下,无不以汉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们只好把毒虫野兽作为假想敌,他们是以血肉之躯操持尺刃寸兵与锯齿钩爪的猛兽相斗.贵族阶级更把斗兽作为炫耀勇武的一种方式.这无疑是危险而残忍的.但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每年秋冬之际,西汉皇帝令武士在长扬榭“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有时技痒,便亲自下场.史载,汉武帝“能手格熊罴”,“手格猛虎”.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190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
  编辑本段汉画像砖墓
  简介
  东汉时期的以嵌入墓壁上的画像砖为装饰的墓葬.集中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也偶有发现.墓主大都是当地豪强.早在清末,这种画像砖已为收藏家所著录,但由于都是非发掘品,对其在墓中的位置及准确涵义并不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对成都、新繁、新都等地画像砖墓的发掘,搞清了墓中整组画像砖内容的相互关系,同当地的画像石墓相比,虽然比较简略,但基本相似.这种画像砖,是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社会面貌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
  墓室结构
  可分为砖室墓和砖石混合结构墓两类,规模一般大于当地同时期的普通墓葬.砖室墓内仅嵌入画像砖,以1955年发掘的新繁清白乡墓为例,墓室全长12.72米,由前室、中室、后室、侧室和耳室9室组成,在前、中、后等 5个室中共嵌入画像砖54块.砖石混合结构墓多为画像砖与画像石并用,以1953年发掘的成都扬子山1号墓为例,墓室全长13.84米,由前、中、后室组成,在前室两侧壁共嵌入10块画像砖,画像石则分布在中室,其内容基本一致而又互为补充.墓大多早年被盗,随葬品为大型陶俑、镇墓俑头、钱树、五铢钱等.
  画像砖的题材和内容
  砖上的画像均模印而成,均施彩绘,出土时色彩已大多剥落.凡成都、新繁、新都一带墓所出画像砖多方形,长、宽一般在40~50厘米左右,画面复杂,形象生动,制作较精.广汉、德阳、彭县、新津、邛崃、彭山、宜宾等地所出则多为长方形,一般长50厘米、宽30厘米左右,图像简单呆板,制作较粗糙.不同墓内所出的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往往同出一模,可见是墓主的家族按死者的社会地位从市集上买来若干类画像砖组合而建成的墓.
  目前发现的不同画面的画像砖已达50余种,其题材内容主要有 5类:①墓主经营的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播种、收获与弋射、桑园、采莲、井盐生产、市集交易、践碓舂米、酿造等.②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尊贤养老、讲学授经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楼阙、宅院、粮仓、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神话故事,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仙人六博等.⑤描绘社会习俗方面的内容,如社日期间树下成群男女相会的高图,反映了一种原始风俗的遗痕.各类画像砖在墓室中的排列顺序,一般近门处为门阙画像,向内依次为车骑出行、生产活动、墓主享乐生活方面的内容,西王母等仙人一类画像砖多嵌装在后室或侧室后壁较高的位置上.   其他地区的画像砖 除四川地区外,在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地东汉时期一些砖室墓的小砖侧面,也往往有模印的简单图像,内容多为仙禽神兽、车骑、祥瑞图和荆轲刺秦王一类历史故事等.但这些画像砖,无论从形制、风格,都与四川地区的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