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中国社会是怎样的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2:20:58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是怎样的背景?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是怎样的背景?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是怎样的背景?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诸多市镇的勃兴,城市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市井文化的繁荣,王洋明心学思潮以及其他进步思想的汹涌,都催动着社会个性的解放,无不凸显出中国迈向近代化的步调.然而半路杀出的满 清却令这一历史进程改变,走上了一条历史岔道.明末,已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学者黄宗羲指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十三《清议》一节中强调知识份子在公众舆论中的监督作用,追述两汉以前:"乡里必先考其生平,一坫清议,终身不齿.君子有怀刑之惧,小人存耻格之风.教成于下而上不严,论定于乡而民不犯."从而辩称:"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这些呼吁与西欧各国由封建政体走向民主政体的步调是一致的.然而满清入主中国,在政体的建设上却反其道而之,将君主专政与各人推到极致,从而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并堵塞了工商业的发展空间.这种统治,在前期或许因各种因素的凑合产生一度繁荣,但却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另外,明朝的科学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工业,机器制造,农业,尤其是火器都有长足的发展,有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然而这一切却因满清的闭关锁国,空前残酷的文字狱,"骑射乃满洲根本"的国 策而没落.明朝,帝王对敢于提意见的臣子预备了“廷杖”的刑罚,然而朝中并不乏强言直缄的大臣,士气犹存.清代没有了“廷杖”之责,但罪臣家动辄去给披甲人为奴的刑罚更令臣工裹足.再也不会有海瑞式的人物产生了.特别是康雍乾之世始终有文字狱的阴影,沦丧士气,莫此为甚.当经世致用之学遭受冷遇,众多有才能的知识份子只能醉心于大钻故纸堆的考据之学,全社会的发展也就丧失了向前迈进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