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SCI文章难发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4:04:01
请问SCI文章难发吗?请问SCI文章难发吗?请问SCI文章难发吗?三大文献检索说到发英文文章,就不得不说到几个文献索引,比如SCI,EI,SSCI等.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

请问SCI文章难发吗?
请问SCI文章难发吗?

请问SCI文章难发吗?
三大文献检索
说到发英文文章,就不得不说到几个文献索引,比如SCI,EI,SSCI等.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也导致了现在一些院校对硕士、博士的论文要求就是SCI文章多少多少篇.
SCI [1]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于1960年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以S.C.Bradford 文献离散律理论、以E.Garfield 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可以对某篇文章、某篇作者所收录的文章、某科研单位、某期刊,甚至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所有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判断被分析对象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越高,说明该文章在所在的研究领域里产生的影响越大,被国际同行的关注程度越高,从而说明文章作者的学术水平越高.而某个期刊整体被引用的次数越多,也说明了该期刊在所在的研究领域内的水平越高,就体现在影响因子越高.把期刊、文章的指标进行量化的结果,在现实中就成了把文章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跟文章的被引用次数成为评价一个科研人员水平的标准了.
SCI 收录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论文,所以它的指标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的成果.这样就对偏向工程的科研人员很不公平,因为即使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应用工作,但是发表的文章很可能不被SCI收录.所以,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2,3] 就成了另外一个评价标准.EI 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工程技术类检索工具.1998年的时候被Elsevier 购买.它收录了大量工程技术类期刊,范围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国内的SCI收录的中文期刊不是很多,但是给EI 收录的期刊就不少了.由于EI 收录的期刊量比较大,间接也导致EI 文章比较容易发表.所以,很多院校并没有把EI 文章当作一个评判标准.
除了期刊之外,会议是文章的另外一个来源.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3] 就是用来收录检索会议文章.它成立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学会编辑出版.在笔者所在的领域里,会议文章要比期刊文章容易发表的多,而且会议文章基本上是不经过同行评议的,所以质量上也参差不齐.在个人简历基本上是不把会议文章列入的.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 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 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 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 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 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 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 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 跟非SCI 的差别.
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 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
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 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一些二三流的期刊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