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2:27:32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一)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创造出来的所有人为宗教宣扬人是神创造的,比较世界上各民族原始宗教的发展,我们看到“神创造人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
(一)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创造出来的
所有人为宗教宣扬人是神创造的,比较世界上各民族原始宗教的发展,我们看到“神创造人”之说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歪曲反映.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蒙昧人自己没有多少“创造”.既无“创造”的能力,也无“创造”的产品,其生活基本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因而在他们的思维中也就没有“创造”这个概念.所以,原始宗教并不认为人是神创造的.各民族的原始神话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和世界是从那里来的问题,而不是谁创造世界和人类的问题.在这些神话中,上帝地人和世界的诞生毫无功劳,创世说在希腊神话中也不存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并不以创造世界和人类为己任.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控制和征服自然力的能力增强了,人的创造力发展了,于是在原始人的思维中出现了“创造”这个概念.人们日常接触到的许多东西都是人“创造”的,这种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人是什么创造的?”“世界是什么创造的?”等问题,但当时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于是人们就从当时的制陶技术中得到启发,以为人是用泥土造成的.这样,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产生了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我国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就是一例.但是造人的女娲并不是上帝,也不是神,只是后来才把它神化.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阶级利用有关造人的神话,杜撰出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的故事.可见,人和世界的创造论是原始人对人类和世界起源的一种探索、一种认识,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而人和世界的神创论虽也是对人类和世界起源的一种界说,但更多地带有统治阶级的欺骗色彩.
其实,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创造神.对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比较研究证明:几乎所有民族崇拜的神都经历了兽形神——半人半兽神——人形神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过程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变化,是这种变化在观念上的折射.
最初,人是按照动物的形象创造神的,高贵的人类何以崇拜飞禽走兽?这是因为:(一)曾经有过一个长时期,原始人主要靠猎取动物充饥求得生存.原始人的生活依赖动物,因而祈求动物给予支持,以满足其生活上的需要.(二)原始人还没有把自己和动物完全区别开来,他们的意识还带有动物的性质.在原始人看来,动物和人没有什么区别,它和人一样有感情、有灵魂.(三)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在动物面前仍然感到无能为力.恩格斯指出:“人们最初如何脱出动物界(按这个词的狭义说),人们也就如何进入历史,他们仍是半畜半牲的,野蛮的,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对他们自己的力量还没有意识到的.”①和动物相比,人类的优越性并不绝对的,动物有许多高超的功能是人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原始人在同动物作斗争中既感到软弱无力,极端害怕,又对它们的某些动物感到神秘.总之,原始人需要动物充饥,因而产生病态的幻想,把动物幻化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灵加以崇拜.
世界上所有原始部族几乎都有过动物崇拜,在萨特勒·许余克(位于小亚细亚)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七千年前的原始祭台及壁画中的雄牛和兀鹰;在克里特岛上到处发现对牡牛进行祭典的石坛(“祭角”);在游牧时代动物崇拜仍有发展,《圣经》中关于犹太人的先祖游牧荒野时曾祷拜金牛犊象的故事亦是动物崇拜的反映;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山海经》中也有许多兽形神.
后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涌现了一些英雄,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他们实际上都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代表.由于人类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崇拜,因而,原始人认为这些英雄人物是人和动物交合而生的,于是出现了半人半兽神,传说伏羲氏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牺氏(伏羲氏)于成纪,蛇身人首”(司马贞:《三皇本纪》),神农氏(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同上).《山海经》中记载的半个半兽神种类繁多,有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人身龙首等等.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半人半兽神,如埃及神话中的墓地之神阿纽比斯是豺面人身;尼罗河神赫化是虎面人身;古希腊神话中的三位复仇女神依理逆可司浑身漆黑,背长双翅,头发是蛇,腰间缠着蛇.
人兽形神到半个半兽神的发展,说明人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强了,说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高了.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于是人类开始崇拜人自身,认为神是一些超人,开始按照人的形象创造神.这样,人形神取代了兽形神和半人半兽神.这时,在人们的想象中神和人是同形同性的,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与命运.
各民族的人形神又依不同民族的特征而各异.欧洲的白种人用白色描绘上帝,用黑色描绘魔鬼;而非洲的黑种人则相反,把上帝描绘成黑色的,把魔鬼描绘成白色的;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像他们一样,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而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像他们一样是兰眼睛、红头发.而且各民族的神的生活习惯都同信仰它的民族相同.
这一切说明,不论兽形神、半人半兽神,还是人形神,都是人按照自己的生活式样和需要想象出来的,都“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①
(二)天堂地狱说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天堂地狱说是宗教的核心观念之一.各种宗教对天堂地狱有许多离奇古怪的描述,它们似乎同现实生活并无联系,其实不然,对各种宗教的天堂地狱说的比较研究,清晰地展现了天堂地狱说与各民族物质生活条件的联系.诚如《宇宙之迷》的作者海克尔所说,天堂地狱只是现实生活的增补订正版而已.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以狩猎为生,因此他们想象中的天堂里有极广阔的猎地,有无数野牛和狗熊;生活在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期待阳光和猎物,因此他们把天堂想象为阳光普照的雪地,有着无穷无尽的白熊、海狗和其他北极动物;锡兰的僧伽罗人,按照有着乐园和森林的奇异岛国的锡兰来塑造他们来世的乐土,设想那儿每时每刻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米和咖喱、椰子和其它水果;阿拉伯人居于沙漠区域,烈日如婪,雨水稀少,空气干燥,他们牧放牲畜,盼望雨水,盼望绿洲,所以他们幻想的天堂就是雨水均匀,水草茂盛,百花盛开,绿树成荫,清泉潺潺,美女如云.《古兰经》对“天国”“乐园”有许多描写:“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蜜河,蜜质纯结……有各种水果,”②“有许多贤淑佳丽的女子”,“有两洞涌出的泉源,”③有“结实累累的香蕉树”,“漫漫的树荫”,“泛泛的流水”,“丰富的水果”.④“睡在床上,不觉炎热也不觉严寒,”⑤显然,这一幅幅的天堂美景,既是各民族所处自然条件的曲折反映,又是现实生活中剥削阶级的享受,也反映了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宗教里的地狱则是现实的苦难(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阶级压迫)的反映.寒带地区人民的“地狱”被描绘成阴森恐怖,寒气逼人,阴风习习,寸草不生,阎王判官小鬼横行;而阿拉伯伊斯兰人的地狱称为“火狱”,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统治阶级是现实生活的苦难.《古兰经》对“火狱”的描写比比皆是:被罚入火狱的人将被“带上枷锁”“投在烈火里”,“然后被穿在一条十臂长的链子上”,“除脓计外,没有别的食物,”⑥“在火里不死也不活,”⑦在地狱里“以沸水解渴”, ⑧“在毒风和沸水中”,⑨“沸腾的水狱发出驴鸣般的声音.”⑩
不难看出,各种宗教的天堂地狱都不是现实以外的存在物,它根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的幸福和苦难构想出来的虚幻的境界,是剥削阶级用来引诱、恫吓欺骗被剥削阶级的精神工具.
(三)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们的神的观念的发展变化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因此原始氏族的神之间是一律平等的.原始人的神不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和他们在一起,人和神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人们可以直接接近他.
随着阶级分化和权力之争的出现,人们也就把这一过程移入幻想的神灵世界.于是,神灵也有了权威力职能,人和神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了.最初神灵登上了小山,后来就登上了高山,愈来愈不可接近了.神灵的自然属性逐渐减少,社会属性不断加强.比如古希腊阶级社会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众神都居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帕斯山上,众神是按照古希腊人世俗社会的特征组织起来的,宙斯是众神之父和万人之王.在我国的神话中,昆仑山(今泰山)是可以同奥林帕斯山相侔的,它也是上帝和众神所居住的万神山.①当时人和神虽然已不在一起生活,其关系已不再是原始社会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但神还来不及升到天上,神和人的关系还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宙斯就同凡人结合生了许许多多半神半人的英雄.
随着地上统一的君王的出现,人们开始把神想象为高高在上的全能的东西.地上的君王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神也就进一步由幽居高山或神庙升到天上.全能的上帝是天,人王则是“天之子”,称为“天子”.这时,人和上帝已经完全隔绝,人王垄断了交通上帝的特权,是上帝和人间的媒介.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反映在宗教中,人和神也是平等的,神是平凡的、民主的,可接近的.剥削制度出现后,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统治只能忍耐和服从,反映在宗教上,人对神必须笃信无疑,绝对服从,即使是在思想上对上帝有一点点不尊敬、不服从,也被认为是罪孽深重,也要受到无穷的痛苦和折磨,以示惩罚.
阶级社会等级森严,君臣上下之间的身份地位成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为了稳定这种等级制度,使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各安其位,巩固统治秩序,需要用宗教来为这种等级秩序涂上一层神圣的油彩.因此人们便按照人间的生活样式来虚构天国的形式,把人间社会的等级制在天国里复现出来,成为教阶制的宗教.正如地上有教皇、主教、大主教、皇帝、国王和贵族一样,天国里有上帝,有九班天使,每级天使在执掌神权工作中各有回定取权,他们按等级隶属于各行星球层.在我国道教中,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天,三天各有左、中、右三宫,各宫又各有王、公、卿、伯、大夫,这完全是根据人间的等级结构复制出来的.各种人为宗教宣扬的地狱的等级结构:阎罗王、判官、小鬼……,也无非是阶级社会的监狱结构的复现.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比较宗教研究,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属性,指明宗教无非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同时,对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也指明,不能把宗教与经济基础的联系简单化.因为建立在大体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宗教,其表现形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只能决定一定历史时代中宗教的基本内容,但是这个内容所表现的形式以及某些细致的表徵,则是种种习俗、传统、特殊历史环境、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的复杂结合.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并不是如影随形那样亦步亦趋,正由于此,才产生了各种宗教的共性和个性.
第一节 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三大宗教产生历史文化背景异同简表提示
对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和比较研究,首先必须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考察四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因为任何宗教都是所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歪曲和虚幻的反映.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它的形成离不开本民族传统的思想材料、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习俗和价值观念,民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化.而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选择,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是由基于当时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决定的.所以,在任何宗教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综合产物,是一种文化重构物.恩格斯指出:“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①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教的个性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先将四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异同列表如下,然后分别阐述.
教别 产生年代和社会形态 产生的形式 文化背景 成为世界宗教的年代
佛教 产生于前六—五世纪古印度奴隶社会 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为寻找精神解脱而创立的 是吸收当时印度各种宗教派别的思想加以综合改造而成的 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开始外传,经几世纪后成为世界宗教
基督教 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的巴勒斯坦一带 是“被压迫者的运动”是“群众创造的”“自发地形成的” 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三、四世纪流传到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全镜,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世界宗教
伊斯兰教 公元七世纪初产生于阿拉柏半岛、半岛的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 是社会统治集团为了明确的政治目的而创立的 是以阿拉伯一神崇拜为基础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八世纪中叶成为横跳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宗教,其时正是阿拉伯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二、世界三大宗教产生之历史背景综述
在原始公社制度瓦解的时候,宗教的思想体系起了变化.宗教的思想体系不仅反映着被剥削者在跟自然界作斗争中的软弱无力,而且也反映着被剥削者在跟剥削者作斗争中的软弱无力,对群众的社会压迫.虽然宗教的历史用许多事例证实了这种二重性(埃及的奥西里斯是法老,同时又是植物神;亚蒙是太阳神,同时又是法老;以及其他等等),但是资产阶级的科学企图不理解这种自然界神祗的二重性.对死者的崇拜日益集中于死去的社会上层分子代表人物的身上,人们非常豪华地埋葬他们(例如埃及金字塔就是埋葬的坟墓).神话、圣徒故事、关于社会上层分子跟神祗和精灵有特殊关系、关于国王是神的儿子是半人和半神(例如法老被崇拜为埃及太阳神的儿子,罗马帝国也被崇拜为神的儿子)的教义也出现了.以前的、关于灵魂在来世存在的 模糊的的观念起着变化.随着不平等现象出现,产生了关于来世生活的两个世界的观念,产生了关于现世普通社会成员与社会特权阶级上层分子的不同命运的观念.其次,随着阶级分化的增长,出现了关于来世享受现世忍耐和善良的报应的学说.
随着古代国家的发展,在神祗当中出现了众神祗和精灵所服从的主神;其它各种神的属性都逐渐移到主神身上.恩格斯写道:“……没有统一的帝王的存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有统一的上帝的存在,”并且“上帝的统一”“仅仅是统一的东方专制君主的复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21卷,第45页)随着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发展,植物神和太阳神日益具有救世主的特征了,群众不仅希望从它们得到自然界的恩惠,而且也希望它们把自己从社会生活的困苦中拯救出来.此外,在古代世界的宗教里,还存在着对动物的崇拜(在埃及特别发达),尊敬奴隶主义权制家族的对祖宗的崇拜,对各种神祗、魔鬼以及偶象的崇拜,并形成了关于各种神祗的丰富的神话学说.
三、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详见另稿)
基督教产生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危机时期,它是罗马帝国被奴役和被压迫的群众的宗教.基督教以被改造的形式吸收了古代世界宗教仪式和神话的因素.起初,基督教是在犹太民族分散(散布)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宗教思潮,它吸收了弥赛亚——社会生活困苦中的求世主——的思想,吸收了宗教哲学思潮(斯多噶派和哲人派)的因素,及其关于世界罪恶的论断,关于精灵和神祗的中介人的学说、关于死神和活神崇拜的学说,吸收了关于在罗马帝王的崇拜中发展了神人的观念.就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基督的神话般的形象.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剥削阶级利用基督教及其温顺的和服从的说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在第四世纪成为统治阶级的宗教.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第九至十一世纪时,在西方和东方形成了两个(现今存在着的)基督教教会:西方的天主教教会和东方的正教教会.
四、佛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详见另稿)
佛教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产生于印度,它象基督教一样也是主要传播于远东各国的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企图代替存在于印度的古代婆罗门教,及被婆罗门祭司所坚持并按照新的方式来解释的对自然界的崇拜.佛教反映并认证人民大众的软弱无力,它宣传灾难是一切存在的原则的思想,宣传借着善良和忍耐来拯救人类的办法,宣传关于神圣教师和救星菩萨的神话,这些神话是以不可思议的形式产生的.同时,佛教也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并不面向任何一个固定的民族.佛教自从传入西藏后,便创立了它的特殊形式——喇嘛教.佛教——喇嘛教从西藏传入蒙古和布里亚特蒙古.佛教的神秘主义直到如今还是各种资产阶级神秘思潮的滋养料.日本是现代佛教的中心.佛教在现代的印度并没有得到扩大;在印度存在着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印度教名称之下的各种不同宗教思潮和派别,这些思潮和派别都是古代多神教的进一步的演变.
五、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伊斯兰教创建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其时,半岛的有些国家已经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阿拉伯半岛地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东西方的重要商道.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了争夺也门到叙利亚的商道,进行了长期的侵略战争,使阿拉伯西南部遭到严重破坏,古代一度繁荣的西南阿拉伯诸城市变成了一片荆棘瓦砾.同时,原先贯穿希贾兹的商道也遭到破坏,路途梗塞,以至荒芜,商道沿线的商业萧条,城市破坏.这一切使阿拉伯各民族出现了尖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仅统治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以摆脱危机,夺取新的土地和商道;广大贫苦人民和其他各阶层人民也希望和平统一,安居乐业.所以,实现半岛政治的统一已成为当时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当时已经挤进商业贵族行列的穆罕默德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首先需要宗教信仰的统一.于是,他假借上帝安拉之名,自封为安拉的使者,创建了伊斯兰教.其使命是:(一)缓和阶级矛盾,证明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是正当的;(二)用“幻想的幸福”给被压迫的人们指出出路;(三)为商业贵族统一阿拉伯服务,促进各部落的亲近和统一.可见,伊斯兰教的产生既不同于佛教,也不同于基督教,它是社会统治集团尤其是商业贵族为了既定的政治目的而虚构出来的,它一开始就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统治工具而出现的.
伊斯兰教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改造阿拉伯社会古代宗教信仰以及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伊斯兰教是绝对的一神教,独尊唯一的真神安拉.它的神与麦加原来的主神同名,教义上与《旧约圣经》犹太教有许多近似的色彩,却不同于半岛以往流传的宗教.它排队自然崇拜,摈弃拜物教,禁止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继承阿拉伯原有宗教的灵魂不死、善恶报应观念,保留对克尔白黑陨石的膜拜,采纳游牧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朝觐等等.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使伊斯兰教“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莫游牧民族”,阿拉伯世界历史上的“周期性冲突”就是由此产生的.同时,伊斯兰教作为统治阶级有目的行为的结果,它更加重视道德伦理,并把道德伦理上升到律法的高度,以维护统治秩序,这就使伊斯兰教更具保守性,成为最保守的社会势力的思想支柱.
伊斯兰教产生于七世纪的阿拉伯,它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游牧者和农民群众的艰难困苦的状况,这些游牧者和农民群众都希望从这种宗教运动中找到摆脱困苦的出路.伊斯兰教实行单一的神(阿拉)的崇拜来代替已经存在的多神教,并且要求完全俯首下心地听从阿拉的意志.在阿拉伯所产生的神权政体的国家在伊斯兰教中,一方面得到了使军人遵守纪律的工具,因为反对“背信者”的战争被宣布为有利于神的事业;另一方面也得到通过俯首下心的说教来使群众服从的工具.伊斯兰教曾经宣传对伊斯兰教教主权力的尊崇,它实行一夫多妻制,宣传妇女地位的卑下,以及许多当时社会关系的其他方面.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的侵略得到了巨大的传播,它已成为世界宗教之一,席卷了近东、中亚、细亚、高加索的一些国家,并传播到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在封建时代,伊斯兰教依赖于一些最初流行于伊斯兰教国家各部分的各种派别的思潮(伊斯兰教正统派、严格派等);其后在伊斯兰教中产生了许多派别,并出现过改革伊斯兰教的企图.
所有这些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具有“史前的内容”,保存着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著名的思想遗产,但是,这些宗教的重要特征是一神论——一神教.在这种一神论中阶级压迫的新条件得到了表现和巩固.……
通过上述对佛、基、伊三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比较,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三教的产生都是经济原因引起的社会矛盾的产物,都是在社会的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统治阶级需要对被统治阶级加强精神奴役,被统治阶级苦难深重,无力解脱,需要精神安慰的时代产生的.自然宗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异己的自然力量的压迫,人为宗教产生的原因除了异己的自然力量的压迫外,增加了社会的异己力量的压迫,而且后者更为重要.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苦难深重,找不到现实出路的时代,“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安全的绝望处境”三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应声而出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不是凭皇帝的一道敕令就可以创立起来的,因而也不是可以任意消灭的.在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没有完全消灭之前,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
(二)三教都是多种文化传统融合的文化重构物.它们在形成时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观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吸收和改造旧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有价值的成份.这种改造和创新既照顾了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和宗教感情,又迎合了时代的客观需要,有着浓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被整个社会迅速而平静地接受.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个民族、地区、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渗透、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一种文化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
(三)“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从宗教的社会作用方面论述了宗教的共同本质.比较宗教学除了揭示这一共同本质外,还必须具体分析由于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各教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比普遍性更生动更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三大宗教产生的时代不同.佛教产生于印度奴隶制繁荣时期(6世纪BC),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奴隶制走向衰落时期(1世纪BC),而伊斯兰教则产生地阿拉伯人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7世纪以后);
(五)三大宗教产生的动因不同.佛教、基督教是在民众中自然产生的,并无一定的政治目的.伊斯兰教则是由政治人物根据政治目的创造的,即阿拉伯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创造的,所以与政治、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政教合一的特点.
第四讲 世界三大宗教发展与传播比较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形成的时代不同,但它们得到发展和移植,成为国际性宗派,却都发生在中世纪.儒家学说被宗教化,并传授到东南亚各国,也发生在封建社会,最终导致了佛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的形成.四个文化圈的形成是世界性文化大融合的结果.对四教的发展和移植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探研各种不同系统的文化之融合的规律是很有益处的,当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长期的课题,决非一、两篇文章所能解决的,这里只能管窥蠡测,挂一漏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世纪时代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可能性为世界性宗教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学环境.
首先,中世纪封建统治更加需要精神工具——宗教.
奴隶制下的奴隶不具有人格,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牲畜.大家知道,在地中海地区的奴隶制社会中,“人”这个概念只用于指自由,奴隶不被认为是“人”.希腊人认为奴隶仅仅是肉体(Soma).例如创造“理想的”奴隶制国家学说的柏拉图,把奴隶制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并且认为奴隶属于“兽类”.罗马法典只把古代城市的公民(奴隶不是公民)或者君主的臣民称为人,法典中把奴隶同畜牲或什物置同等地位,条文上写着“奴隶或者其他畜牲”、“奴隶是主人的工具”等.所以,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主要依靠暴力与刑罚.奴隶往往被打上烙印以防逃跑,甚至带上脚镣手铐,奴隶主可以随便杀死奴隶.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杀死首陀罗(奴隶种姓——引注者)的人只需简单地净一次身,同杀死牲畜一样.”奴隶主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虚伪的说教,为他们许诺一个来世的天国.但是,封建社会同奴隶社会不同,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小块份地,有相对的人身自由.封建的剥削方式改为租税或劳役.因此,除了使用暴力、刑罚等手段对他们进行统治和镇压外,更需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加强对他们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