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孔子的文章差不多就行,类似作文,5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18:47:47
评论孔子的文章差不多就行,类似作文,500字左右
评论孔子的文章
差不多就行,类似作文,500字左右
评论孔子的文章差不多就行,类似作文,500字左右
浅析孔子的仁
内容提要:仁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克己复礼和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主要不是一个伦理学范畴而是一个政治学或政治学范畴.
关键词:仁 克己复礼 爱人 政治学
孔子思想中的仁,我国理论界争论很大,通常认为仁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仁是一个伦理学的范畴.在我看来,仁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克己复礼和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主要不是一个伦理学范畴而是一个政治学或政治学范畴.
一
在孔子之前,仁这个范畴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被用作对有善良品德的人们的赞美词.孔子最早把它系统化,并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据统计,《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含义也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仁最基本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复礼,二是爱人.克己复礼主要是个人的内在修养,爱人则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已名存实亡,流于形式,撍越篡弑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时,人民的反抗斗争固然是会“破坏”礼,但破坏礼更主要的还有统治阶级自己.“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并不鲜见.孔子对这种现象极为关注,认为这样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各成员缺乏自我克制的精神,缺乏遵守礼的自觉,因而在行动上就越出了礼的堤防.为此,他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只要统治阶级自觉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在礼的范围内行事,统治阶级才能和睦相处,天下才会太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关键在于个人的自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孔子的这些话都是劝告人们自觉以仁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主要是对自己的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统治阶级而言,不仅希望他们自我克制,自我完善,而且希望他们做天下的表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论语·子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的根源就在于统治阶级自身,在于他们不守本分,没有起天下表率的作用.要结束这种局面,关键在于统治阶级.只要统治阶级“其身正”,作天下的“表率”,老百姓就安分守己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孔子并没有看到社会危机的深层原因,但他敢于指正在位者,希望他们作天下的榜样,仍不失为一位大胆直言的思想家.他希望在位者有仁德,以身作则,也是一种有一定价值的政治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这是仁的另一个基本含义.
有些研究者认为,爱人中的人仅仅是指统治阶级,不包括劳动人民.这种见解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爱人中的人应当包括劳动人民在内.(《论语·乡党》)中的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乎?”不问马.郭沫若认为,孔子把奴隶也当人看待,这是“人的发现”.①综观孔子一生的言行和政治主张,他无疑是关心民众疾苦的.子路曾问过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孔子作了这样的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爱人,作为仁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希望人们相互敬爱,而且希望统治阶级施政要爱民、顺民、惠民,怜恤百姓的疾苦.孔子固然不相信劳动者能够成为仁者,但他希望统治阶级同情人民的疾苦,给人民以实惠.他曾提出“泛爱众”的主张,他认为:
“道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因民这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孔子的这些话固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但他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爱惜民力,减轻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孔子的政治主张而言,他是反对暴政的.他认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季康子问政,子曰:“子为政,焉用杀?”(《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他的爱人是包括劳动人民在内的.
二
孔子的仁,含义非常广泛,大至为政治国,小至待人接物,都可以用仁去衡量.仁既包括了各种道德,又包括了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方略.一方面孔子把仁看成是最高的道德,另一方面又把仁看成是为政治国的根本措施.仁,对个人是道德,对社会则是政治.前者是仁的内在层次,后者是仁的外在层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就是仁.不合符礼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在家与人相处要恭敬,办事的时候要严肃认真,与朋友交往要忠诚.
孔子把仁看成是最高的道德,同时又认为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遥远,只要努力追求,修养自己的品行,仁的标准是可以达到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可是,孔子又认为仁是少数君子才能做到的,也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普通人是难以具备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孔子的仁,又是为政治国的措施,他这样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不赞成用行政和法令来统治人民,希望统治者用仁政礼治来感化人民.他厌恶暴力,自称不懂兵阵之事,这使他以治国的蓝图上求助于道德的力量.他认为只要统治者品德高尚,自觉以身作则,做天下的表率,老百姓就会跟着仿效,天下无道的局面就会结束了.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论语·子路》)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为政治国的问题上孔子过份看重道德的力量,用道德来约束政治,把治国的寄托在统治者的个人自觉上.这样,孔子的学说不免染上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孔子不懂得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把各种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伦理的关系.须知在当时的条件下道德与政治是根本不相容的,权力的欲望没法用道德来约束.当时,天下大乱,各诸候均以武力称霸天下,在诸候国内,大夫陪臣又以实力求立足,道德规范是无能为力的.孔子生活的时代就已经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可闻而不可即,孔子本人也被称为无害的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以尽从.”
孔子提倡个人修养,目的主要是为了治国救世.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准则,又是为政治国的手段.修身讲克己复礼,出仕为官要忠君、爱人.克己复礼是仁的内在层次,忠君、爱人是仁的外在层次.
三
仁是道德范畴,还是政治范畴?通常我们把它看成是道德范畴.其实,孔子学说在本质上并不是伦理学,而是政治学或者说是政治哲学.
高专诚先生这样认为:“整个儒学,从孔子时代起,政治就是它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归宿点.”②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尽管孤立地看,礼和仁都是作为道德规范出现在孔子的思想中,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和仁都是为治国救世服务的,由此就构成了孔子政治学思想的特色.在我国古代,政治与伦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孔子对社会政治的认识偏重于伦理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就是一部伦理学.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哲学则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哲学伦理化;西方哲学则重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哲学科学化,哲学成为各种知识的总汇.孔子生于乱世,一生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孔子无疑是想从根本上改变那个时代的”,③甚至达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地步.孔子的一生,并不是以学者、教书匠的面目出现,而是以救世者身份出现的世间智者.孔子基于变革社会的使命而逐步形成了一套改革社会的救世方案,这就是他的思想.这人思想与其说是伦理学不如说它是政治学或者政治哲学.他这样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用政和刑来治理国家不如用仁政礼让来治理国家.能够用礼让来治国,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礼让不能用来治国,礼让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的礼、仁并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是治国救世的措施.统治阶级只有把道德准则贯彻到政治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把国家治理好.“为政以德”难免使孔子的学说染上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本人虽奔走列国,却处处碰壁.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经过后儒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道德的教化作用.从积极方面看,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德的传统,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从消极方面看,它使我国社会重道德轻法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过份强化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别是道德与封建专制制度相结合,使道德蜕变为封建礼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经过封建统治者改造过的道德规范,一旦成为社会的习惯势力,便会象一个无形的枷锁,牢牢地把人束缚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注释:
①郭沫若:《十批判书》第88页.
②③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9页,73页.
这个要找专家了
天下文章 本不该抄袭 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