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4:16:26
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军事角度看,北洋水师的惨败主要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指挥不力,战斗一开始就失去了统一指挥:
北洋水师的指挥者是提督丁汝昌,旗舰为“定远”.两军相遇,丁汝昌即命“定远”和“镇远”两舰居中,“来远”、“致远”、“济远”、“广甲”为左翼,“经远”、“靖远”、“超勇”、“扬威”为右翼,各舰随同旗舰运动,基本战术是“始终以舰首向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见北洋水师成犄角雁行阵,将超勇、杨威2弱舰列于右翼阵脚,便令其前锋4舰向左变换针路,直扑北洋水师右翼阵脚的“超勇”、“扬威”,并集中火力攻击“超勇”、“扬威”及旗舰定远.战斗开始不久,“定远”桅楼即被敌舰排炮击毁,信旗无法发出.提督丁汝昌负伤,舰队临时失去指挥,阵形紊乱.不久,丁汝昌裹伤复出后,“定远”舰的信号装置又被击毁,指挥失灵,舰队的队形已乱.“吉野”等四舰绕行于北洋舰队之前,发挥左舷炮的威力,猛攻“定远”.“松岛”等五舰此时已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吉野”形成前后夹攻之势.北洋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第二是敌强我弱,双方战斗的结果应在意料之中:
从双方的士气和战斗意志来看,士气都是高昂的,战斗也很顽强.但是联合舰队有41000吨,兵力3500多人,而且舰龄短,航速快,火力强.北洋舰队只有35000吨,兵力2300多人,自1888年后未增一新舰,舰龄老,航速慢,火力弱.联合舰队的“吉野”航速每小时22.5海里,航速19和18海里者还各有两艘.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航速都只有14.5海里,“致远”、“靖远”两舰最快,也不过18海里.在火力方面,联合舰队共有各种口径的大炮268门,特别在左右舷安装的英国造新式速射炮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而北洋水师的火炮多安装在舰首和舰尾,两舷则特别薄弱.据英国《海军年鉴》的统计,黄海海战日舰炮火超过北洋舰队6倍,日舰的胜利,应“归功于速射炮”.
但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等方面的原因:
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已经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手笔.日本着眼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治国理念,“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政权建构、国家法制、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日趋完善.严格有序的体制为日本迈向经济和军事强国,进而走向侵略扩张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以它“明治维新”时对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例,当时日本全国有不少郡县中的高级官员都因普及教育不力被政府“法办”,有些郡官甚至由于完不成教育指标而跳城墙自杀.一些日本学者把日本“明治维新”时普及教育的历史称为“血泪史”.教育的普及为日本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人员技能和素质保障.
反观当时的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制度顽固不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还是自命不凡,皇权在上,一团散沙,保守落后外加无知.皇帝也好,臣民也罢,根本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科举制”、“文字狱”大行其道.花钱建造的北洋水师也只是为了满足腐朽王朝的一个虚荣梦想罢了;所谓的“洋务运动”也成了官宦敛财聚宝巩固自己地位的砝码.当时的清政府就像是一只病入膏肓的庞然大物,一经摇摆即彻底垮掉.
其实,当时清政府手下的北洋水师不可谓“船不坚、炮不利”,但指挥和操纵坚船利炮的关键是人.清政府与日本的差距不在于当时的船舰和武器,而是在于制度层面和由此带来的效率上的落后.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社会,进而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国民.按照当时清朝的落后体制和低效的作战能力,试想,就是北洋水师做了充分的迎战准备,那些训练无素、虚弱涣散的吸鸦片官兵在无能将领的指挥下又怎能战胜一个经过了先进制度锤炼、团结一致、素质上佳的日本海军团队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与之类似
1、清政府政治腐败;
2、中国封建经济落后;
3、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4、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但根本原因还是: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