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23:29:58
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奈良,日本最有神韵的古都.从东京到奈良,须得乘新干线到京都,再搭汽车过去.一进奈良,就是一派阡陌田园的风光.这里没有许多日本大城

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奈良,日本最有神韵的古都.从东京到奈良,须得乘新干线到京都,再搭汽车过去.一进奈良,就是一派阡陌田园的风光.这里没有许多日本大城市那种参差林立的桥光楼影,一切都是恬淡自然.清新的田野散着清新的香气,伴着平坦的路往前延伸,路面上却没有一点泥土.远处,视野的尽头,偶尔会幽幽地飘出几个楼阁殿宇,古色古香,有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我想,这个地方很“中国”.亲切,惊喜,一齐涌上心头.而你再定睛去看,那楼阁却又若有若无了.车飞驰着,两旁有的是变幻多姿的田园风光,有的是给你惊喜的古韵掠影,看久了也不会累.多好啊,养眼.
  然而奈良若只是恬淡,却会辜负了千年古都的积淀.往这座城市的深处去,古色古香的风韵似乎飘动在道间的空气中,酝酿在两旁建筑散发的气味中向你扑面而来.到了东大寺,你才见到了这座古都最让人心动的一面——恢弘.奈良的精华,灵气,全集中在这儿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奈良是岛国日本千年以前的平城京,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盛极一时.时光荏苒,今日日本的亮点已被东京大阪所尽占,留给这方水土的,只是千年一叹的厚重.而正是这份沧桑的厚重,使奈良成为日本当年的剪影,东瀛的活化石.
  海水千百年地荡涤着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双目失明、衣衫破烂的中国和尚,历尽艰辛后,赤着脚喘着气踏上了这片与他故乡远隔重洋的土地.回忆着身后波涛汹涌的海洋,抚摸着奈良乌木朱漆的雕栏,他也许明白,自己今生就将托付在这方水土之间,一腔热血就要播洒在这里的佛门净地.然而他却不会想到,“唐风洋溢奈良城”的美谈,随同他的名字一起,已重重地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
  他,就是鉴真.
  如今,鉴真大师早已仙逝,而站在东大寺的院中,你尽可以想象大师当年的神采与气度.在鉴真修建唐招提寺前,他一直在东大寺讲经布道.东大寺也许便因此沾染上了大师的佛光法气?也难怪东大寺有如此的气质和威严:过了山门,正面就是大殿,尽管1692年重建后规模只有原来的2/3,却仍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木构建筑,巍峨而雄壮.双重檐的庑殿顶式飞檐,坚实却不沉重,飞跃却不轻浮,振起了全殿的恢弘之气.他们承载了多少年的风雨沧桑呢.正下方是唐式木结构骨架,敦实美观.而点睛之笔要算是正门上方的门檐了,高出正门有六七米,横架在双重檐之间,两头平,中间微呈向上的弧形.精巧的造型顿显活泼,又射出金灿灿的雍容光华,装点着整个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大殿.全殿的精气神全叫这门檐提起来了.再加上门前香炉中薰香缭绕,使你真觉得这是一座幻境中沐浴佛光宝气的灵霄宝殿,隐约窥见佛法长者的雄风.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待进了大殿,其内部愈发的轩峻豁达.或许这大殿早已超脱而非凡物了?建筑上古老的木料发散出的幽幽木香,裹着像来自天籁的笃笃木鱼声,便是这座大殿的深邃思想;大佛在薰香缭绕的模糊中神秘的韬光养晦,则又是她的超凡气质.在殿的一侧,一根巨大柱子的下端有一个底面贴地的小洞.自古以来就有传说:谁能从东大寺大殿立柱下的洞钻过去,谁就会聪明绝顶,才华盖世.无奈我辈早已长成高大之身,只有望“洞”兴叹的份,可惜,可惜!倒是有一队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娃娃,争先恐后地从洞中钻过.也许他们就是日本的明日之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殿雄伟,而她周围的景色却相当的妩媚,也难怪日本天皇曾将这里作为他的行宫.穿出大殿周围的回廊,便是一片秀美.谁说这里风景如画?画才没有这里的景美呢.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外面流进寺来感受灵气,在寺的东南方形成一个小湖.风度儒雅而被日本人认为是佛的化身的梅花鹿,三三两两地在湖边嬉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湖水清得让你想捧起它,喝下那上面映着的蓝天白云.湖边是个缓坡,延伸到不远处的小山.缓坡秀得让你想在山坡翠草碧青的草甸上忘我翻滚.而湖与山之间有着各种树木,不重样,棕红碧绿,掩掩映映地倒映在水面上.右边一个小瀑布,悄然钻出石缝,轻轻地拨弄出闪光的涟漪,带着金色的鲤鱼穿过小木桥,一波一波一直荡漾到你的脚边.不消人为琢饰,这便是一个天然的园林.美得让你拍完相机里的胶卷也带不走的美景,透过取景框一直醉到你的心里.这份旖旎,许是当年鉴真大师禅坐时的妙手点化?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从奈良到京阪奈特区的大巴上,我同上海甘泉中学的老师聊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奈良,在这次东瀛之行中给了我最深的印象.这座古城使我感到吃惊的是它仿佛仍然鲜活地定格在日本天平时代的原生态.
  公元710年元明女皇将国都从藤原京迁至奈良平城京,是日本历史从白凤时代进入天平时代的开始,这时恰值中国唐代的开元盛世.当时大规模遣唐使的派遣,使得日本有条件完全仿照大唐长安城的理念、形制建造起了这座精致的平城京.一千三百年的时光仿佛云烟一样飞快地飘散而去,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办法找到什么有整体唐朝特色的遗迹,能够见到的明清以前的古迹已实在是凤毛麟角.盛唐作为一个远去时代精神面貌的代表,只存在于中国人模糊的记忆和想象中.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奈良,几乎整个城市都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时代盛唐之影.
  奈良的古迹,绝不是现代繁华都市中仅存的盆景,绝不是博物馆橱窗中所展览的珍奇;而是活生生地生存着的,就比如你亲眼看到景阳岗酒店门前仍然飘着一幅“三碗不过岗”的酒旗,一个叫武松的客官进门还是那句“店家,三大碗酒,二斤牛肉!”就比如陶渊明说他自己笔下的那些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很多人对绝大部分中国古迹最鲜明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旅游景点,他们好像天经地义地和导游手中挥舞的小旗和嘈杂拥挤的游客相憩共生.但是在奈良的感觉,却是我们坐了时光机去打扰古人的平静生活,这是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古韵,在别处是想象和凭吊,在这里却似乎是日常生活.随便推开路旁一处老屋,也许会从中走出生活在一千年前的老人,见怪不怪地向现代的你招手微笑.走在它森森的古道,晃若穿行在记忆中的大唐气象,那些隔了朝代的气息,呼吸起来仍然是鲜活灵动,好像搀扶着身体康健、步履稳健的外婆走过她小时候欢笑嬉耍过的小桥流水人家.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如果说得不这么煽情,就该提到这样的对比:日本的姬路城、古京都、古奈良都是以整个城市的名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相较之下,中国没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能以整个城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平遥和丽江属地级县城).在世界最具典范色彩的城市规划之一、唯一有着完整中轴线、严格规范对称布局的古城——北京,一个外地人也许出了故宫就会搞不清这里看上去和上海、广州有什么分别.维持几栋古建筑的物理状态良好不难,难的是保留一个整体的风貌、气氛和情感脐带,这正是奈良给我最大的震撼.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当然,我们大可以义愤填膺地控诉那些狂热的年代,暗骂那个没头没脑的当事人,怀念站在城楼废墟上失声痛哭的梁思成.然而面对历史,激烈的感情会模糊掉很多人的双眼.关于日本人有怎样对待古迹的先进观念,中国人对古文化怎样缺乏保护的意识,讨论已经太多了,多得我再说就纯是废话了.我关心的是,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究竟日本的古迹凭借什么才得以保存.我想主要有两个深层原因.
  首先,如果我们关注一下中国两千多年来古迹的毁灭史,一定可以发现70%以上重要古迹的毁灭都发生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出于一种非常情绪化或者说是“文化正统化”的心理,前朝遗迹往往被平毁殆尽,从阿房宫到长安城,从建康城到元大都.包括20世纪发生的文化浩劫,也完全可以解释为对前朝遗迹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愚昧之举.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的天皇系统是未曾断代的皇族,跟据古老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公元前660年已经产生了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虽然这个记载具有神话色彩并不很可信,但可以肯定天皇系统由来已久,世代传承更替,天皇家族始终存在.翻开日本历史,可以发现日本也曾征战不息,政权也曾数度易手,但更替只发生在武士政权间,割据或者消灭都是幕府行为,而凌驾在幕府之上的天皇系统则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在名义上日本总是处在同一个朝代的内战中,至少在名义上.日本的历史阶段划分是用“某某时代”,例如“平安时代”、“江户时代”等,而不是像中国一样用“某某朝”,例如“汉朝”、“唐朝”.换句话说,日本历史是只换代而不改朝.这样的历史变迁以权力争夺为主而少有文化逆反.所以朝代更迭导致的意识形态对古迹有目的的毁灭在日本相当有限,破坏主要是战乱的客观结果,而这已经相当难得.此其一也.
  第二,也许应归功于日本人的兴趣在平安时代后期从“唐风”向“国风”的转变.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日本在盛唐之后没有停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继续地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效仿中国,抛开政治后果,单就文化和艺术上说,估计现在我在奈良看到的就不是唐朝的样子.日本保存良好的古城就可能像故宫、像苏州、或者像平遥,他们不可能不沾染上明清色彩,不可能不出现代表明清文化特征的元素.但是悉仿唐制的风气从白凤时代到平安时代,蔓延日本二百多年后,突然在平安后期来了个大转弯,他们不再向往同中国一致,开始悉心去发掘他们本土的民族文化.日本人有意识地同中国文化SayGoodbye,一直到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转向西化之路,他们主流上对中国大规模的吸收借鉴被定格在唐代,定格在他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日本在唐风洋溢的奈良城,确实客观上给中国的古风来了一次精彩的断代.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之河自唐代之后仍然奔流向前,在宋元明清的色流铺天盖地四溢流淌,趋于细致柔丽的风格淹没了雄浑的汉骨唐风之后,仍能从日本奈良找到一面映出大唐雄风之镜的原因了.
  本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说一说我写的这“奈良古韵”到底是怎样一种大唐风貌,我眼中的唐朝究竟是一幅什么模样.但回国之后翻书,看见了当年梁思成总结唐代风格的一句话:“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言简意赅,无更多笔墨,却道尽了我此行对唐风建筑的全部观感.就以这位可敬学者的话,转送给这无比珍贵、唐风洋溢的奈良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