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自然哲学有人文主义思想吗?水是万物本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7:46:45
古希腊自然哲学有人文主义思想吗?水是万物本源.
古希腊自然哲学有人文主义思想吗?
水是万物本源.
古希腊自然哲学有人文主义思想吗?水是万物本源.
有.自然哲学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在于提出是水是万物的本源而是他突破传统的宗教对自然的解释,说明古希腊人有了自主意识.说明西方人的精神觉醒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已经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最早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1)智者学派的出现
本目的讲述可适当介绍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古代希腊是由几百个大小城邦组成的奴隶制国家,在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希腊文化迅速地发展起来。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他们为诸神编制了...
全部展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已经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最早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1)智者学派的出现
本目的讲述可适当介绍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古代希腊是由几百个大小城邦组成的奴隶制国家,在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希腊文化迅速地发展起来。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他们为诸神编制了丰富多彩的神话。相信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了讨好神、祭奠神而举行各种庆节。于是这些神话也成了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公元前6世纪,人们不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对世界的解释,开始寻求新的关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观念。产生了众多哲学家。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最早的希腊哲学家都力求在宗教神话之外凭观察思考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但他们忽略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波战争中希腊获得的决定性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期。希腊开始了一场智力革命。由于平民地位的提高和个人主义的成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了反对旧思想方法的运动。结果智者们开始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穷理析微,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是“智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已从对神秘浩渺的宇宙探索转向喧嚣的人类社会。
本部分重点介绍智者学派的概念和他们的主张。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人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等人。
普罗泰戈拉大约于公元前450年来到雅典,积极参与奴隶主民主派的活动。在奴隶主民主派势力衰落后以不敬神明罪被放逐到西西里,途中遇难。
(2)智者学派的观点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它的价值在于肯定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从而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在智者学派那里,人的自由是必须的,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它的兴废自然要以人为尺度。特别是在社会道德方面,他们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哲人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一些话语现在听起来绝不像远古的隔世音,而更像近现代的观点。
教学建议:本目内容可提出问题,由学生阅读,问题:1什么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是谁?2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有何主张?3什么是人文主义?意义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第二目“美德即知识”
教材重点介绍了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发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呐喊,提出“美德即是知识”的观点。本目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苏格拉底的意志品质,注重素质的培养。
苏格拉底与中国的孔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孔子提出“仁”,要求人要爱人,希望恢复社会秩序。而苏格拉底的古代希腊城邦,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贪图无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造成社会公德缺失,世罗日下,道德沦丧。于是,苏格拉底开始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希望重建城邦公德,挽救日益衰颓的城邦制度。针对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好的道德,而美德来自于知识,于是他进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从“认识你自己”的启蒙原则出发,将人从主客体的混沌状态中分化出来,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在他看来,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必须与先天神创的高于一切的道德原则和理性标准“相会合”。于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灵魂或理性,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动物,即“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而且只有确立理性主体的地位,才能认识自己,激发起对自身德行的意识,否则绝不会有完善自身的自觉性。因而他提出“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强调“智德合一”,“德行即智慧”(色诺芬《回忆录》)。在苏格拉底看来,理想的为人必具的成人之德有五德——智慧、自制、审慎、公正、勇敢。苏格拉底把智慧看作一切美德的共性,并把智慧置于首位。而且苏格拉底甚至把自制看作一切德行的基础。自制就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是成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自制是对作为道德基础的理性主体地位的进一步肯定,在苏格拉底看来,主体性就是道德的本质。正因为如此,西方哲学史书上有人把苏格拉底称为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最大的智者。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讲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苏格拉底在人的自我发现、寻找人的价值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向世人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分析了人的各种品质和品德,寻找到了人类的善、公正、节制、勇敢,并试图给它们予以规定。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意义,他坚持说:“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和敏悟这些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它们不仅不能使人为善,相反会给人带来害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善的只有知识。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了“道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思想。他所谓的幸福即至善,并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特别强调驱除心灵中的忧虑和致力于知识的获得。他喜欢强调人之求知首先需承认自己的无知,“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便是他的名言。因此他坚持以破求立,让人通过辨析认识到原以为正确合理的各种传统观念的谬误,进而树立新的思想。我们从苏格拉底处获得了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新的答案。至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名言也并非已经失效,道德领域的问题仍需要知识的明晰性,不通过相应的理性的知识来划定道德的真实的有效性,我们始终不敢肯定能排除道德的虚妄成分。
苏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终生为维护真理而奋斗,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恶对抗。他以身作则,对认识到的实事坚守不渝,至死不悔。由于他性格倔犟、言辞激烈,雅典公民法庭以渎职罪判他死刑,他却毫无悔意坦然饮下行刑的毒液,从容就义。
苏格拉底的归纳法、知识的来源是理性等观点近则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远则对笛卡尔、培根有重大的启导作用。他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的勇敢殉道精神,为青年们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为西方哲学界树立了榜样。
第三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出身雅典显贵,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唯心论体系的哲学家。他早年追随苏格拉底,早期著作的观点是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主义,苏格拉底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蔑视雅典的民主,憎恨无知的群众,增强其对实现贵族政治的决心。于是产生了著名的理念论思想。教材的【历史纵横】对柏拉图的理念新论作了简单介绍,其主要特点是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认为在世界万物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类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念。他把理念的想法贯注于他的社会理想,完成了他的名著《理想国》。他认为一个城邦的正义在于根据每个人的先天身心素质和后天的教育训练安排其相应的工作或职责,而不是根据其出身。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是他描述头等好的完善无缺的国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个“理想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每个人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别不它鹜。“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个体系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它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依据人的素质的不平等。当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公式“公正但不平等”与柏拉图的思想是相同的。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端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差的天赋还要坏。对于奴隶,柏拉图只字未提。对于妇女,他有着惊人的开明观点:妇女的天赋与男子平等,经适当教育训练同样可以成为一位哲学家,这几乎是古代的女权宣言。他的很多想法尽管有错误,但是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实际上也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死后,他曾赴西西里和意大利讲学,但主要是在雅典办学授业。他在雅典开办的学院位于北郊的阿卡德美,教研成绩皆臻上乘,日后西方即以阿卡德美作为高等研究机构或科学院之名。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普罗泰戈拉篇》等。这一时期的智者虽然谈论自然,但是重心已转向人的自然,即人的本性。柏拉图根据人的特征来确立正义的原则。他的名著《理想国》的另一题目是“论正义”。柏拉图对于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希腊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科学的形成和数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以学识渊博著称。他不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处处皆有超过老师的成就,还对柏拉图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便是他的名言。他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认为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能理解任何东西。他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据说他一生著述达400甚至1000卷之多,现存亦有47部。包括逻辑、伦理、政治、经济、文艺理论和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长期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各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比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学说都更为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理性主义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有他的态度、观念、信仰和信心。他的态度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是思维和分析的合适对象:他的观念是宇宙并不是受纯粹的机会、魔力或任何神的荒诞不经的念头所支配,宇宙的运动是受理性定理所支配;他的信仰是人类应该对自然世界的每个方面都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信心是我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既要利用实验观察又要利用逻辑推理。这一套方法与传统主义、迷信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立,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些是极其反动的。例如,他支持奴隶制度,认为它符合自然规律,像所有希腊文化名人那样,亚里士多德也是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对奴隶制是极力拥护的,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完全是主人的私有财产,而文明的希腊人奴役蛮族也合乎正义,甚至说人生而有主奴之分,主奴的不平等亦即真正的平等;他相信妇女生来就低贱(当然这两种思想都反映了他所在时代的流行观点)。看到这位如此博学的大师竟为奴隶制作这样无理的辩护,也就可知古典文化打上的奴隶制烙印之深。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许多显然非常摩登,例如“贫穷是革命和罪恶的根源”,“所有冥想过治人艺术的人都认为皇帝的命运取决于对青年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主张平民政治,他们认为自由是平民政体的精神特征,它使每一个具有自由身份的人,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同等的参政机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事实上当时希腊的自由人享受的自由是有等差的,只有全权公民才享受充分的自由。自由也是作为一种特权存在的,一部分人享受自由以排斥其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甚至以对他人的奴役为前提。只是经过了二千多年历史的洗练之后,到了17世纪自由、平等才演变为所有人都应享有的一种权利,成为普遍的“人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