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9:46:05
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儒学(日本、韩国学者和我国的部分学者认为是宗教,因而称为“儒教”.)与佛教,是人类文化

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
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

六朝时儒佛思想的共同方面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儒学(日本、韩国学者和我国的部分学者认为是宗教,因而称为“儒教”.)与佛教,是人类文化在古代东方的早期结晶,两者遥相辉映,分别蔚成世界性的巨大学派.
在我国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既重视继承与维护三代、特别是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又 “留意于仁义之际”,强调“仁”的思想,倡导仁礼有机结合.儒学是“人学”,关注现实人生、人类社会问题,注重道德伦理,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儒学基本上是一整套伦理道德哲学.由于儒家学说比墨家、法家、道家等其他各家学说在适应中国古代社会需要方面更有优势,因而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后又赢得了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的重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起,被视为正统思想学说,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古代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化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而且持续影响到现在.
相传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男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自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公元前232年)时期,佛教开始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且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后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史书记载,佛教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内地.东汉初期,汉明帝曾经派人去印度求法.东汉末年以后,我国西部地区和外国的僧人来内地者增多,翻译出不少佛教经典,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时被介绍到中国.魏晋时期佛教佛学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其间佛教在中国扎根,成为中国社会上层建筑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思想上、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佛教的鼎盛、创立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佛教宗派准备了条件.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而且产生了中国的佛教——禅宗.从宋代起,由于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一些主要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为宋明理学所吸收等原因,佛教开始逐渐衰微.但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在西藏地区,唐初松赞干布提倡佛教,八世纪后逐渐形成喇嘛教(藏传佛教),至元初忽必烈封八思巴(1235—1280)为帝师,逐步确立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15世纪以后,宗喀巴(1357—1419)创立的黄教(格鲁派)逐渐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派.喇嘛教还流传于藏族居住的其它地区和蒙古族地区.从近代社会以后,佛教更是日趋衰微,在汉族地区影响日小,但是至今在藏、蒙、傣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还是全民信仰.佛教从汉代传入我国以后,其思想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就是儒佛道等各家融合而成的文化.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佛教思想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
儒佛两家自汉代在我国相遇以来的两千年里,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渗透、融合,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家既保持自身独有特色又形成不少相同相近之处.因此,不论是为了深入研究与正确把握儒学或者佛教佛学,还是深入研究与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得出
令人信服的结论,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规律,都不能不进行儒佛比较研究,所以自古代起就有僧俗人士开始进行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儒佛比较研究.例如,柳宗元、王阳明等人寻求儒佛之同以便儒化佛学,佛家人物寻求儒佛之同以便佛化儒学,南北朝隋唐以来为了确定对佛教或者提倡三教合一的政策,都有人进行儒佛比较或者儒道佛比较研究.当然,真正的科学研究是现代开始的.综观20世纪的儒佛比较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