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不要是故事不用太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6:19:03
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不要是故事不用太长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不要是故事不用太长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不要是故事不用太长个人收入的增加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人

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不要是故事不用太长
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
不要是故事
不用太长

关于节俭与奢侈的小文章不要是故事不用太长
个人收入的增加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观也越来越趋于理性.这种理性表现在两方面,一种被定义为“新奢侈”,另一种则为“新节俭”.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奢侈、节俭与新奢侈、新节俭排在同一个数轴上的话,从左到右的顺序应该为:节俭、新节俭、绝对理性消费(原点)、新奢侈、奢侈.
  新奢侈不代表“挥霍”,新节俭也不代表“抠门”.他们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升级”,区别于传统的节俭与奢侈.新奢侈与新节俭并不相对立,他们有无限趋同的特性,那就是消费逐渐回归理性.有人认为,这种“两栖消费”,是一种强调务实、简单、随便的消费观,符合小康阶层的生活特征,也是对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比较积极的反映.
  新奢侈:就在你身边
  在北京的翠微大厦,笔者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原来商场只有一两个进口化妆品柜台,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里聚集了兰寇、HR、娇韵诗、纪梵希、CD、碧欧泉等纯进口化妆品十几个专柜,一层大厅因为大牌化妆品的加盟而变得拥挤局促.可翠微大厦的工作人员说,如果场地再大一些,我们还会增加一些国际品牌.一瓶护肤品四五百,不要以为没有人买.商家的行动就是风向标———化妆品的利润空间巨大.
  恰巧,笔者一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就是大牌化妆品的“投资”一族.月薪三千的她,最高纪录是一次购买了2000多元的娇韵诗.用她的话说,我没有乱花钱,在购买之前,我在美容论坛“潜水”了一年之久,记下认为合适自己的品牌,下次逛化妆品柜台时就去试用.做足了各个品牌的“功课”,我才选择了娇韵诗,这是基于我购买能力之上的理性选择.她还补充说,我并不在意是否吃过两万一桌的酒席,平时努力工作赚钱,就是要让自己过“想要”的生活.
  过去提起奢侈两字,会令人联想起毛皮大衣、劳斯莱斯和劳力士手表.而近些年来,在后工业化和后物质化的西方国家,奢侈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炫耀财富已不再是奢侈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平时难得收获的生活体验.比如,花三分之二的工资购买自己心仪已久的化妆品或者存够钱去南极科考站来一次极地体验.
  沃夫岗·拉茨勒所著《奢侈带来富足》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旧式奢侈什么叫新式奢侈.第一是镶着钻石的手机,其主要功能还是通话,可有了钻石和黄金外壳,价钱就会吓人,买这样的手机是旧式奢侈.第二是LANDROVER越野车,一个在城市里工作的白领即使只为上下班而购买了LANDROVER,那算是新式奢侈,因为他把钱放在一个东西的使用而非炫耀上.
  新节俭:简单就好
  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物质贫乏时期的口号.新节俭则是一种强调简洁通畅、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是对过度奢华烦琐的摒弃,是尝试为快节奏城市生活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减负的方式.其本身的意义就是“简单生活”———把一切多余的东西全部拿掉.正如,美国有一首乡村歌曲SIMPLYLIFE(简单生活)这样唱道:“希望每天都能在傍晚坐在酒吧的门口,看落日中美丽少女的背影.”
  早在1928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预言:“有史以来,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真正永恒的问题———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与闲暇,过快乐、智慧的美好的生活.”这里的“智慧”就是指新节俭主义.
  看见拿着破旧的诺基亚8250手机,你绝对不会想到孙竟是个月薪过万的“钻石王老五”.这个手机是他5年前刚工作时买的,到现在外壳已磨损的看不到原来的面目,当时经典的蓝屏也因为磨损,看起来有些模糊.同事们早就拿上了彩屏、带摄像头的手机,他却从来不为所动.有朋友问他:“你用这样的手机,不怕丢了身份?”他回答说:“多功能手机返修率高不说,主要是麻烦,我喜欢简单.手机能打电话就行了,这不丢身份,叫酷.”平日上下班,孙竟坚持步行,他说,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省下打车费不说还不用去昂贵的健身房锻炼,何乐而不为?
  在消费总量没有变化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消费重点,优化配置自己的货币收入,实现了局部消费水平的升级换代.一位社会学教授将新奢侈和新节俭称为“两栖消费”:“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消费领域运用了不同的消费预算策略,并用一方的收敛节俭来支持另一方的支出花费,从而顺利实现了局部消费水平的提高.他们犹如两栖动物,在水域和陆地分别按不同的规则来生存.”这与“奢侈与节俭是对立的”有本质的区别,新奢侈和新节俭完全可以互相转化,它既取决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