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2 09:27:58
经典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的特点
经典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的特点
经典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的特点
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信号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突触结构特点与信息传递的关系 电信号传递到突触前膜,由突触前膜释放由于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再由突触后膜识别,所以此传递为单向传递,
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可与轴浆中的钙调蛋白结合为4Ca2+-CaM复合物,通过激活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使结合于突触小泡外表面的突触蛋白I发生磷酸化,并使之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从而解除突触蛋白I对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结果引起突触...
全部展开
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可与轴浆中的钙调蛋白结合为4Ca2+-CaM复合物,通过激活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使结合于突触小泡外表面的突触蛋白I发生磷酸化,并使之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从而解除突触蛋白I对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结果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递质释放人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
传递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收起
路过
突触传递由于要通过化学递质的中介作用,因此具有不同于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1.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就是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时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
全部展开
突触传递由于要通过化学递质的中介作用,因此具有不同于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1.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就是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时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这段时间就叫做突触延搁。
3.总和。通常兴奋性突触每兴奋一次,并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同时传来的一连串兴奋,或是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兴奋,引起较多的递质释放,就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这种现象就叫做总和。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缺氧、二氧化碳增加或酸碱度的改变等,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5.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