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从经验论转变到怀疑论的理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0:48:56
休谟从经验论转变到怀疑论的理路
休谟从经验论转变到怀疑论的理路
休谟从经验论转变到怀疑论的理路
对不起,我亦没有这个资料,只好将休谟的哲学观点给你,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蘇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蘇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於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虽然休谟属於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著一种关联,使得後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後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後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於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Hume, 1740: 93)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Popkin & Stroll, 1993: 268).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Popkin & Stroll, 1993: 272).
休谟提出的这个说法有力驳斥了因果关系理论,在休谟之後的一些哲学家如伯特兰·罗素还完全抛弃了因果关系的概念,只将其视为一种迷信.但从这里也产生了因果的问题—我们对於因果连结的认知是从何而来的?而我们又能认知到怎麼样的连结?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一定答案.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於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恒常连结」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休谟所提出的,可能有其他哲学家早在休谟之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概念.中世纪哲学家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的著作中便举出了几名同样不相信「因果关系」的伊斯兰哲学家,他在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书里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不应该说『这个』是造成『那个』的原因.」从这些伊斯兰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造物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因此这些事物间并没有一定的连结.
归纳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後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而休谟出版了《人性论》之後,成为了康德最喜欢的攻击对象之一.
归纳思考的原则在於假设我们过去的行动可以做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这有时又被称为自然划一原则—uniformity of nature),举例而言,如果依据过去的经验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那麼归纳推理就会告诉我们太阳在未来可能还是会从东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但我们又要怎麼解释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推论呢?休谟主张我们不可能将我们的思考能力解释为理性的产物,因为理性只有可能是从两种方式得来,而这两者都不可能做为我们推理思考的根基:
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休谟在这里并没有清楚分出整体上的自然划一原则与某个「特定的」划一原则的差异.一个哲学家或许可以主张(或许就是康德那一派)在事实上我们的确很难想像世界竟不是以「某种」形式一致运作;然而休谟在这里所提出的关键是,即使是自然运作中任何「特定的」划一原则,也都有可能在未来停止运作.因此我们不能将归纳思考根基在先验的知识基础上.
归纳的:我们也不可能诉诸於在过去使用归纳推理的成功经验来证明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因为这将会构成循环论证.
休谟接著总结道我们的思考能力并没有一个理性的基础,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理性可以证实这样的能力.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休谟并不是在主张以下几点:他并不是主张因为归纳法不属於演绎法,所以那并不理性(休谟并不是所谓的「演绎主义者」).如同休谟在一段名为「论怀疑主义与理性」的章节中所讲到的,他主张的是如果理性没有任何的依据就能够构成我们的思想、如果思想是从头到尾都是由理性所构成的,那麼我们根本不可能会相信任何东西,包括了直觉或演绎得出的任何真相在内.除此之外,休谟并不是主张归纳法并不可行、也并不是认为归纳法就无法达成可靠的结论,相反的,休谟主张的是这种归纳思考在事实上并不是由理性所构成的.休谟理论中的另一个重点在於:虽然休谟对於归纳法属於理性思考的可能性抱持悲观态度,他仍认为归纳推理带有相当值得注意的、也是相当神奇的预见未来的能力.为了解决我们在了解归纳推理上面对的问题,休谟提出「自然」作为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决定了要我们期待未来的事物中会有比较多与过去类似,而「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们得以透过相同的原因推断出可能的结果,反之亦然.这种思考方式是所有人类生存於世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我们不能信赖我们的理性所做出的错误演绎,这种理性不但思考缓慢,而且打从我们出生下来在一生中都非常容易犯下错误」(《人类理解论》,5.2.22).休谟的这个说法或许是在那个时代(前达尔文时代)对於人类归纳思考能力所做出最接近进化论的理论了,休谟在这里也突显了自己与所有无神论思想家的主要差异,完全呈现了他身为自然主义思想家的一面.
包裹的自我理论
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会思考时光究竟可以在不改变一个人自身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内在到什麼程度.不过休谟否认那神秘的自我与一个人所带有的各式各样人格之间是有所区分的.当我们开始自省时我们会发现:「除非依靠一种特定的感觉,我们从来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识;人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一个包裹,这些感觉永远处在一种快到无法想像的流动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换.」
很明显的是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种思想永远都在改变,我们的想像力可以轻易的从一个想法转换到另一个类似的想法,而想法本身的特质便足以形成一个连结和联想.同样的,我们的感觉也必然会不断的改变,改变了的感觉也会类似於之前的感觉.想像力必然是经过长时间的习惯所培养下来的思考方式,随著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想出更新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从休谟的角度来看,这些感觉并不属於任何事物.相反的,休谟将人的灵魂比喻为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并非依靠著什麼恒久的核心思想,而是靠著各种不同的、不断改变、而却又互相连结的思想才保持了其本体.也因此个人的本体是只不过由一个人的各种个人经验所构成的松散连结.
简而言之,对休谟而言「本体」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感觉之间的因果关系、串连、以及彼此之间的类似.
实践理性:工具主义和虚无主义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合理」.举例而言,吞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动或排斥特定行为上扮演了任何重要的角色,毕竟理性只是一种对於概念和经验的计算罢了.在休谟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在於我们如何感觉这些行为.休谟的这个理论在现代被视为是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基本原则,主张一个行为的合理与否应该是取决於这个行为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目标和欲望,无论这些目标欲望为何.理性只是扮演著一种媒介和工具的身分,用於告诉我们怎麼样的行为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欲望,但理性本身永远不能反过来指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目标和欲望.也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吞食铝箔片,理性可以告诉那个人他应该去哪里寻找铝箔片,「吃铝箔片」或是「想要吃铝箔片」本身并没有任何不理性的地方(当然,除非一个人有强烈的健康欲望或是感觉能力,理性才会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不过在今天,许多人认为休谟在这里其实已经到达虚无主义的境界,并且指出了一个人其实可以故意的阻挠他自己的目标与欲望而不会违反理性原则(「我想要吃铝箔片,让我把我的嘴巴困起来」).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显得相当不正常,但是既然理性并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也不能用以评量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就不会违反理性了.
感情为主的伦理学
休谟最先在《人性论》讨论到了伦理学,他在後来一篇名为《道德原理研究》的短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理论.休谟的研究完全是根基於经验主义之上,他并没有试图告诉读者道德应该是要怎麼样,而是告诉读者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麼进行道德判断的.在提出了许多例子後,休谟总结认为大多数(虽然不是所有的)被我们认可的行为都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的.这是否代表著我们都是单纯根据利益进行道德判断呢?与另一位经验主义者托马斯·霍布斯不同的是,休谟主张在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休谟抛弃了霍布斯在心理上的利己主义,除了考虑到私利以外,休谟认为我们也能够被我们自身对其他人的同情所驱动,这种同情能够让我们向其他人施予并非出於自私的照顾和关心,也就是现代学者所称呼的利他主义感情.休谟主张我们并不可能单纯依靠理性做出道德判断,我们的理性只能够处理实际情况并且从中获取结论,但假设其他情况不变,这样的理性并不能协助我们做出选择,只有我们的感情才能够告诉我们哪个选项最值得我们实践.而我们以同情为基础建立的感情能够驱使我们追求非私利的目标,例如增进其他人的利益.从休谟以及另一名同情理论家亚当·斯密来看,「同情」一词代表的不只是对於其他人的关怀.对休谟而言同情是一种人们用以传达并分享感情的基础,正面和负面的感情都包含在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情也就类似於现代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所谓的「移情」(empathy).在发展这种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情感理论的同时,休谟也抛弃了他的前辈法兰西斯·哈奇森所提出的神授道德感理论,改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主义和道德心理学为基础的道德理论.休谟否定将道德架构在理性之上的理论在现代通常被视为是反现实主义道德观的主要根基,如同受休谟影响的现代哲学家John Mackie指出的,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道德的真相,但却是由人的理性和本能加以承认之,这未免也显得太奇怪了.不过,休谟究竟属於哲学上的现实主义者还是反现实主义者在现代仍有争议.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冲突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明显的,假如我们今天采取的行为是在几百万年前就被决定的,那麼这些行为又怎麼由得我们做选择?但休谟还注意到了另一个冲突,这个发现将自由意志问题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困境:自由意志是无法与非决定论共存的,设想我们今天的行为并不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那麼我们的行为就好像是完全由随机决定的一般.除此之外,休谟强调的重点在於,这些行为并不是由我们的人格所决定的—并不出自於我们的偏好、并不出自我们的价值观等等.既然如此我们又要怎麼将一件行为的责任归咎於那名做出了这件事、但却完全不是出自其本性的人?我们怎麼可能要求他对一件被随机决定的事情负起责任?从这样看来自由意志似乎不能排除决定论,否则人本身和其采取的行动根本不会有任何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因此,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自由意志似乎是与非决定论无法共存的,自由意志需要的其实是决定论.休谟的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就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是「因」而不是「果」,也因此若要让人们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应该要专注於如何对人们的行为施予合适的奖励或惩罚,以鼓励他们做出道德的事情、避免犯下不道德的行为.
「是—应该」问题
休谟注意到许多的思想家经常将「是什麼」(what is)用作为「应该是什麼」(what ought to be)的论据基础,然而他注意到在这种描述性陈述(现在是什麼)与规定性陈述(应该是什麼)之间存在著一点很大的差异.休谟指出我们不该习惯於在将这种应该是什麼的陈述与现在是什麼的陈述混为一谈的同时,却没有解释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分别.我们到底要如何从「现在是什麼」当中衍生出「应该是什麼」呢?休谟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为了日後伦理学的主要争议之一,在许多人看来,休谟本人对此的立场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衍生(其他人则有不同解读,认为休谟指的其实不是无法从事实陈述衍生出道德陈述,而是我们不能在没有考虑到人性之下便做出这样的衍生—亦即人类的情感).休谟或许是第一个提出了实证(是什麼)与规范(应该是什麼)之间的差异的人,这两者的混淆在社会科学与道德哲学领域都相当的广泛.哲学家G. E. Moore在後来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论」(naturalistic fallacy)的类似理论,企图驳倒任何试著将道德属性与自然属性混为一谈的人.
功利主义
休谟与其他的蘇格兰启蒙运动成员或许也是最早开始主张道德原则应该要以其功利来做为解释论据的哲学家.休谟的角色也不能被过於高估,因为法兰西斯·哈奇森才是最早提出了功利主义最著名的「带给最多的人最大的幸福」(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这一标语的人.但後来杰里米·边沁的确是在阅读休谟的《人性论》时才感觉到了功利主义的强烈说服力,他描写道自己彷佛「感觉道德的天平从眼睛落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休谟的观点其实与现代的功利主义有极大差异,休谟并不认为以基数排序所聚集的「功利」代表的就是道德的真相.相反的,休谟抱持的是道德情感主义的观点,因此他认为道德原则并不能由人类的知识加以证实.一些原则会被我们所接受、但其他一些则不会,而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之所以会被我们接受,是因为它能促进我们本身以及其他被我们同情的人的利益.休谟以这个角度解释人类是如何看待一系列的社会现象的:从各种社会制度到政府政策、乃至於人的性格和天分皆然.
神迹的问
对休谟而言,除了支持极端的信仰主义以外,唯一可以正当化有神论宗教的方式只剩下诉诸神迹一途了.在《论神迹》一文中他这样解释道:「…我们可能会总结认为,基督教不但在最早时是随著神迹而出现的,即使是到了现代,任何讲理的人都不可能在没有神迹之下会相信基督教.只靠理性支撑是无法说服我们相信其真实性的,而任何基於信念而认同基督教的人,必然是出於他脑海中那持续不断的神迹印象,得以抵挡他所有的认知原则,并让他相信一个与传统和经验完全相反的结论.」
休谟主张,即使是神迹也不能给予宗教多少理论根据.休谟在文章中提出了几点理由,所有的理由都指向了一个答案:神迹只不过是一种对於自然法则的违逆.他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对神迹的定义指出神迹是对於基本自然法则的违逆,而这种违逆通常有著极稀少的发生机率.异常的主张需要异常的证据加以支撑,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休谟观察到:「人们总是贪婪的一昧接收而没有详细检验那些能够安哄迷信而提倡神迹的事物.」
批评者主张休谟在检验神迹论点之前便已假设了神迹的特色以及自然法则,也因此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循环论证.他们也注意到休谟的主张其实依靠了归纳推论,因为从没有人曾观察过所有的自然现象或检视过所有可能的神迹例子(例如那些会在未来产生的神迹),也因此依据休谟自己的理论,他对於神迹的攻击是有些问题的.另一项常见的批评则指出休谟假设了人类的证言永远不能超越我们所拥有的自然法则.休谟对於神迹的批评在後来也经常被套用至耶稣复活的争论上,或许休谟对於耶稣复活的神迹会提出以下的批评:「以下何者哪个比较有可能:一个人从屍体里复活、还是一句证言被後人所误解了呢?」
设计论
最古老也最常被用以主张上帝存在的论点是「设计论」—亦即世界上的所有秩序以及所有事物的「目标」都已经被上帝所预先设计好了,已有论证说设计论便是创造论在现代的翻版.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以及《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对於设计论的经典批判,以下便是休谟的几个论点:
如果设计论是真的,世界上的秩序以及目标也必然只有在它们被设计才被观察到.然而秩序是定期被我们所观察到的,其一连串发展过程就好像下雪或是水晶形成一般,设计只不过代表了我们经验中的一小部分.
除此之外,设计论是建立在一个不完整的类比上:由於我们与物体相处的经验,我们能够认出哪些是由人类设计的,例如一道砖墙与一堆零散的石头的对比.但若要证明宇宙是造物主所设计的,我们必然也要先具备对不同宇宙的知识.既然我们只具有对一个宇宙的经验,这样的类比是无法成立的.也因此我们必须自问,我们真的有资格在世界与一部机器之间做出比较吗?
即使设计论完全成立,设计论也并不能证明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有神论:挑战者可以很容易的将这样的宇宙设计解释成是由其它因素而非上帝打造出的杰作,例如一些毫无智慧的随机元素,或者是那些根本与设计论毫无关联的创造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要质疑的是:造物主真的是上帝吗?又或者,是谁创造出了造物主呢?
如果一个秩序井然的自然世界需要一名特殊的造物主加以设计调控,那麼这个上帝的脑袋(既然如此的聪颖而有秩序)也需要一名特殊的创造者,而这名创造者之前也必然需要另一名创造者,这样追溯下去必然毫无了结.有人或许会回答道我们可以想像造物主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神性灵魂,但既然如此,为何不将这种假设直接描述为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而却又秩序井然的自然世界呢?
经常产生的一种假象是:假设物体X需要属性F才能达成结果O,这过程之中似乎带有一些既定的「目标」.然而我们若以过滤法来检验就会发现:很有可能物体X缺乏了属性F便不可能存在,而结果O也只是我们将自己的目标投射到自然界上的一种假象罢了.休谟在这里对於目的论的解释也预见了後来的自然选择理论(参见人择原理).
[编辑]政治理论
许多人将休谟视为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有时候还称他为第一名保守主义的哲学家.不过如果保守主义指的是现代的定义的话,这种说法也不见得完全正确.从现代观点来看,休谟的思想同时包含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也包含了契约主义论与功利主义,虽然这些称呼都因为年代已久而与当今含义大不相同了.休谟的政治思想是要彰显法治的重要性,他也在《道德和政治论文集》中强调温和派立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休谟认为社会最好是由一套普遍的而公正的司法体制所治理,并且根基在「狡猾的」契约原则上设计.休谟比较少注重这些维护法律的政府形式应该为何,他认为只要政府能够保持公正便是好的政府(虽然他也觉得共和国在这方面会比君主国要来的有效).
休谟一直表达他对於那些企图改革社会而不顾既定传统的激进政策的不信任态度,他也劝告人们不需反抗他们的政府,除非在遇到极为恶劣的暴政时以外.不过,休谟对当时英国的两个主要政党:辉格党与托利党都没有表示支持,他相信我们应该试图平衡自由与权威两者,而不需牺牲其中一者.休谟支持新闻自由,并且也是民主制度的同情者—只要在政府权力被适当节制的前提下.一般认为休谟影响了後来詹姆斯·麦迪逊的著作,尤其是他的联邦党人第10号文集.休谟也对於社会的进步保持乐观,他相信贸易的扩展会带来经济的繁荣,社会也会从一个「未开化状态」发展为一个「文明」.一个有文明的社会是开放的、和平的、而且社会交流频繁的,其市民也会因此而活得更为快乐.因此,将休谟直接归类为怀疑主义的支持者也是不尽然正确的.
虽然一般认为休谟并没有一个理想社会的愿景,他的确曾在一篇名为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共和国的论文中提出了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休谟的实用主义思想贯彻了全文,不过,他依然警告读者我们只有在时机恰当时才能采取这样的政府形式,而不该为此推翻现有的传统架构.休谟也大力主张将政治权力分立、分散,并且支持将选举权延伸到所有拥有财产的公民,同时也要限制教会的权力.休谟举出瑞士的民兵制度是最好的国防体制.他也支持定期举行选举,并认为应该让民意代表作为一种没有薪酬的职位.
经济思想贡献
在讨论政治的同时,休谟也对经济学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包括了在私人财产上、通货膨胀、以及国际贸易的理论.
与约翰·洛克不同的是,休谟并不认为私人财产是一种自然权利,不过他主张既然资源是有限的,财产权利便是正当的.假如所有产品都是毫无限制而且唾手可得,那麼私人财产便显得毫无意义,而且只会成为一种「空荡的仪式」.休谟也相信财产的不均衡分配,因为完全的财富平等将会摧毁节俭的概念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将导致贫困.
休谟并不相信国际贸易的目标是要累积货币,而是相信贸易是一种刺激国家经济发展的途径.他并不认为世界贸易的总容量是固定的,因为国与国之间可以互相贸易并依赖彼此的财富维生,形成一个「繁荣的共同体」.就算一国在出口数量上占了下风也不要紧,因为长期下来并没有国家可以一直维持自己在贸易上的领导地位.
休谟也是最先提出了物价-货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理论的人之一,这个理论直接反驳了当时的重商主义体制.简单而言,当一个国家因贸易顺差而累积了大量黄金时,这些黄金会引发物价上升,而通货膨胀则会迫使这个国家减少出口而增加进口,相反的那些之前累积了贸易逆差的国家也会开始减少进口而增加出口.长期下来这样的机制会阻止一个国家不断的累积黄金.
人种
休谟在他的论文《论国民特质》的草稿中写下了这个段落:
我常会怀疑黑人以及其他的人种(其他的四到五个人种)天生就比白人低下.除了白人以外还没有其他人种创建过什麼文明的国度,也从没有出过什麼在智慧上或表现上杰出的个人.其他人种不曾出产过什麼精巧的产品、没有艺术、也没有科学.相反的,即使是最野蛮而未开化的白人,例如古代的条顿人、现在的鞑靼人,也都有一些比较杰出的地方,像他们的价值观、政府形式、或是其他的特质.假如不是这些人种天生下来便带有一些能力差异,这样统一而一致的现象不可能持续了那麼久而又遍布各国.更不用说在我们的殖民地,还有已遍布全欧洲的黑人奴隶们中,都没有发现任何智慧的痕迹;即使让这些下等人自幼便从我们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也会在工作上显现出他们的能力差异.在牙买加确实有人试著将黑人视为我们的一员、并让其受相同的教育,即使这个黑人在工作上的任何成就都会被我们所赞扬,就好像一只鹦鹉一般,只会说几句简单的话.
但要注意的是休谟所处的年代背景,在当时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普遍的,即使是在知识分子之中亦然,事实上要直到休谟去世一个世纪後这种看法才开始慢慢改变.而且与当时其他许多知识份子不同的是,休谟在1758年曾表达谴责任何形式的奴隶制度[16].
一楼辛苦。
休谟--康德--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的先验论法则的一条脉络。他们肯定本质(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所以一生的研究这是也只能是现象学的总代表。休谟的功劳是:从哲学的角度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以影响深远。准确的说,他是社会心理学家。...
全部展开
一楼辛苦。
休谟--康德--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的先验论法则的一条脉络。他们肯定本质(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所以一生的研究这是也只能是现象学的总代表。休谟的功劳是:从哲学的角度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以影响深远。准确的说,他是社会心理学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