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4:45:35
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如题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如题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如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冲入关中,攻进咸阳.项羽入关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

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如题
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
如题

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如题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秦朝末年 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冲入关中,攻进咸阳.项羽入关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把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
公元206年,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人去修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出主力队伍在这条路的要塞关口加紧防范,阻止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它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敌军主力调至栈道一线后,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围魏救赵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舌 存 齿 亡:李耳小的时候很少说话,但他善于思考,凡事非要想出个道道才行.
一天,李耳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外玩.这里有一棵大槐树,几个人合抱也搂不住.他们觉得这树太强大了,遮住好大一片荫,几个人爬上去摇晃也摇晃不动.在树的下面长着一片细长的小草,由于常年晒不上太阳,又黄又瘦,随着微风摇来摇去,非常细弱.
突然,狂风大作,小草被吹得贴伏在地面上,大树在狂风中悠悠地晃动身躯,似乎在说:“我是多么强大呀!什么也不怕.”不一会儿,随着一道刺眼的闪电,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大槐树断了,露出白白的断茬.躲在一边的孩子们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雷雨过后,李耳他们来到大槐树倒下的地方,看见那些小草迎着阳光,顶着露珠挺立着,似乎更加神气了.
李耳陷入了沉思.
李耳回到家里,将看到的情景给老师商容叙说了一遍.年迈的商容张开嘴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李耳摇了摇头.商容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李耳点了点头.“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弱的,为什么到老的时候,舌存而齿亡呢?”李耳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大声回答:“舌正因为柔软才长期存在,齿正因为刚强而先落,老师,是这样的吗?”商容笑了.“你算是悟出这个道理了.不仅舌齿是如此,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我把最根本的东西交给了你,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李耳听着老师的教诲,联想到屋檐下又硬又滑的青石板却被水滴凿出了一个个洞;想到许多争强好胜的人家破人亡,而谦卑有礼的人则得以保存;一些本来体魄强健的人,因忽视了调养,反而早逝了.他又想到人死后变得四肢僵硬,人们给他穿寿衣都比较困难.然而新生的婴儿,那手臂和小腿看上去多么柔软,多么弱小,但是却一天天长大起来.
李耳后来把这个道理总结为这么几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东床快婿: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育成人的.相传他七岁时学习书法,这是当时士族子弟的必修课之一.他的父亲王旷长年在外为官,曾任丹阳太守、准南内史等职,又早早离去,少年王羲之不善言辞,平日里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他.可是他十三岁时所发生的一件事,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刮目相看.
有次,他随众人一起去见史部尚书周凯,周凯一见之下,问答之间便对这位清隽少年大加赞尝,认为非同一般,故在同坐的几位客人中对他另眼看待.当时的风俗,以”牛心炙”为待客食物中的上品.当下人奉上”牛心炙”,别人都还未动,周凯先亲手割下一块来给王羲之品尝,这是格外的礼遇.在高官家中的客坐上所得的宠遇,使这位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人重的少年立刻知名.他的族伯、重权在握的显赫人物王敦也对他说:”你是我们王家子弟中的佼佼者,将来声望不会在名士阮裕之下.”阮裕也把羲之看作是”王氏三少”,即王家最优秀的三个子弟之一.
两晋时期,名门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相互联姻是一个重要的联结方式,琅琊王氏与宗室司马氏也有联姻关系.一次,太尉郗鉴派人向王导要求在王氏诸少中挑选一个做女婿,王导自度族中的少年子侄个个眉目清秀,体态风流,举止潇洒,都是不错的人选,便命他们集中到东厢让来人自已去物色.说亲的人看后回报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少爷都是隽秀的人物,衣着华美,举止大方,但知道有人去提亲,总不免有点故作姿态.只有一位全然不顾,象没有这回事一样,独自躺在东床之上坦腹而食.”不料,郗太尉听后立即决断:”就是这个人.他就是我选中的好女婿!”再细细查问,这位东床坦腹的正是王羲之.羲之因此便娶了郗氏夫人,成了太尉家的娇客.这个故事《晋书》王羲之传和《世说新语.雅量》都有详细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以至后来,”东床”成了女婿的代词.郗夫人的名容,字子房,也是一位善于书法的才女,夫妻有同好,对子女的书法教育也是十分尽心.郗夫人生有七子一女,先羲之而卒.羲之七子中”知名者五人”.献之最出名,玄之、凝之、操之都精通草书.他们的少子献之,后来也成了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父子二人同享盛誉.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