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黄疸的阳黄阴黄的辨别与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有何联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6:45:56
中医对黄疸的阳黄阴黄的辨别与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有何联系?
中医对黄疸的阳黄阴黄的辨别与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有何联系?
中医对黄疸的阳黄阴黄的辨别与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有何联系?
先说说中西医之间对于黄疸的看法:
a.中医--
阳黄者脉象多弦数,阴黄脉象多濡缓或沉迟,关于阳黄,其文曰:“身热,不大便,发黄者,……”,关于阴黄,其文曰:“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但临床上亦有黄色鲜明如橘色、脉象濡缓或沉迟的“假阳黄”或黄色深暗、脉象弦数的“假阴黄”等脉脉不符者出现.当代名医俞长荣即提出过“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之说
b.西医--
1 .肝前性黄疸 (也可称溶血性黄疸和代谢缺陷性黄疸 )多为溶血所致 ,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 20%以下.
2.肝性黄疸 (也称肝细胞损害性黄疸 )多由病毒性肝炎、某些药物引起 ,血中非结合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20%~40%.
3.肝后性黄疸 (也称阻塞性黄疸 )多由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肿瘤等引起 ,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这是鉴别黄疸性质最重要的指标.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 50%以上可考虑为阻塞性黄疸 ,占总胆红素的 60%以上则确诊为阻塞性黄疸.
那两者有何联系呢?
"阳黄”似应属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而“阴黄”则属于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如阻塞性黄疸).
“阳黄”为从热化,与脾、胃、肝、胆有关,如功能失常,可导致内湿的生成.热为阳邪盛,正邪相搏而发病快,似属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细胞发炎,不能摄取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加以处理使其变成直接胆红素,加之肝细胞内溶酶体释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间接胆红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如超过2.0mg% ,则巩膜、皮肤黄染.由于间接胆红素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此时透过表皮组织观察皮肤色泽鲜黄如桔色,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阳黄”类
“阴黄”为湿从寒化.所谓“寒”为机体功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造成,使湿盛阳微,寒湿郁滞脾胃,阳气不振,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发病慢,病程长,似属阻塞性黄疸.由于经肝脏处理的直接胆红素不能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返流入血,此时血中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直接胆红素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初期组织黄染较深,为“阳黄”.随着病程延长,血中直接胆红素持续增高,黄疸进行性加深,在组织中的胆红素可被氧化成胆绿素,皮肤色泽晦暗,则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