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6:56:34
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随着美国学者布

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随着美国学者布朗先生十年前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发表后,近年来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言论,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的农业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都成了世界上关注的问题.他最近忠告,中国的发展状况已经和世界紧密相连,难以割舍,中国将敦促世界重新思考全球经济的前途.我们认为这句话要一分为二,不光有他主观判断的消极一面,但事实上还应该有客观存在的和正在发展的积极一面.
  这是因为,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上20%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272亿美元,比建国初期的5亿美元,增长53.4倍.目前,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6%,占农业增加值的9.6%.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为3.2%.2006年前四月,中国谷物出口同比增长12%以上,进口大幅下降56%,从去年同期的净进口变为净出口格局.这标志着中国正由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中国的农业确实要对全球经济生产很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与其反驳布朗的预言,不如总结和介绍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给世界人民,看中国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短短的50年左右,实现了快速发展,让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10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80%,如何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并发展了国民经济.中国不但养活了自己众多的人口,还养活了少数其他国家的人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影响世界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不发达贫困地区和国家的农业进行良性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例如,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可能对俄罗斯、印度、非洲等农业发展缓慢地区的国家生产重要影响.总结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15条,可以供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借鉴和学习.
  1.解放生产力,让耕者有其田,调动农民积极性
  中国解放以前,土地主要集中在少数地主和富农手里,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就无法满足自己的粮食生产需求.中国解放后(1950-1960),就打土豪分田地,让耕者有其田,调动农民投入农业的积极性.这样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后来学习国际共产主义,建立人民公社,实现土地集体化,使中国农业从1960-1980年基本没有太大发展,走了许多弯路,也出现过粮食短缺的现象.在1980年以后进行了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又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直到今天中国粮食基本得到自给.
  2.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经验,特别是动植物优良品种
  在建国初期,农业力量还很薄弱的时期,采用引进农业技术,是带动国内农业生产发展最好的动力.日本等国家也走过了先学习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和改进的技术研究,然后再进行创新和理论基础研究的过程.这些经验是世界许多国家发展的共同经验,在农业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农业在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从国内外引进大量动植物特别是作物品种,然后进行驯化和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在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样最快和最省钱,见效快,效益在相当长时间能够稳定发挥,同时还为以后的品种改良打下了良好的种质(基因)资源基础.实践证明,利用地理远缘的品种进行杂交,更容易出现表现优良,具有多种综合优良性状和新性状,产生更大的生产和社会及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和加快了中国农作物和动植物品种资源的改良.
  3.大力发展水利,保证部分地区粮食高产稳产,增强农业持续增产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限制因子.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的旱地农业是低产而且不稳产的生产状况,只有发展水利灌溉,才能使低产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保证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当时因为没有很好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利用低成本的简单实用技术土法上马,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发动人民战争,利用人力手工进行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是中国的特色.例如,在太行山修建的红旗渠,就是极端困难条件下,利用简单设备形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成为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是不少非洲领导和来华客人的“必修课”,令非洲国家受到鼓舞的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自强精神,也为非洲等工业不发达国家发展水利事业提供了样板.中国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灌溉面积就达50%.这为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粮食生产发挥了很大的关键作用.
  4.重视教育和农业科研
  解放初期,我国政府就重视教育和农业科研.一方面在全国普遍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到中等专业和专科、大学的各类学校和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在农村开展了扫除文盲的运动,开办农民夜校等,消除文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在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还推广了农民广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大大地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有所间断和发展缓慢,走了些弯路,但改革开放的后的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产业.
  在农业科研方面,我国政府长期重视,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期间,也没有放松,甚至还在某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一方面在国家和省市地区县级建立各种农业科研和推广院所和机构,同时还在农村建立农业科学研究站,直到80年代初期分田到户以前还基本存在.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技术体系网络已经不如从前.农业技术推广目前主要靠市场经济调节,但效益明显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英明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在近些年粮食生产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仅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杂交油菜良种繁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就可以使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翻了5-10倍.可以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不低,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培肥地力、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等等领域都有可观成果.但是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并不高,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5.控制人口发展
  我国解放初期还鼓励人口生育,但到上世纪60年代就发现问题,一方面是人口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薄弱,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加上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明显不足,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在70年代就开始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到上世纪80年代就基本初见成效,粮食在政策和科技的支持下快速增长,人口得到控制,到了90年代,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目前人口和粮食和经济基本得到协调发展.但目前由于我国长期没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走了许多先开发后治理的弯路,特别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目前我国已经注意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社会.
  6.改良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变不毛之地为吨粮田
  上世纪60-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家开展了黄淮海农业治理.这些地区水分不是问题,光温资源也很好,但是因为低洼易涝,盐碱严重,不能种植庄稼.中国科学家通过井灌井排和渠排,降低了地下水位1-3米,没有了农田淹渍,将表层土壤的盐份洗压了下去.由原来的“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的盐碱不毛之地,变成高产田和稳产田,在黄淮流域的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等许多地方已经变成旱涝保收的吨粮田,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这些地区的小麦高产潜力已经达到500-700公斤/亩,玉米高产潜力达到600-800公斤/亩.
  7.增施肥料
  我国自古有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无论在旱地和灌溉地区,肥料的增产作用都是非常重要.解放以前,中国化肥工业不发达,主要靠种植豆科绿肥来轮作倒茬和施用数量不多的农家肥.在1980年农业改革开放后,化肥制造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化肥施用量有了快速提高,为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和持续稳产起了决定作用.同时还起到了以肥调水,水肥耦合增产增效的良好效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用量最大的国家,许多地方化肥过量施用,已经造成了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目前发展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控释性肥料和复合肥以及专用肥料,并进行平衡施肥,已经成为化肥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化肥在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和自给中的贡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中国粮食持续高产的保障.
  8.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
  在上世纪1980-1984年短短的5年间,由于农村土地实行了家庭责任承包制,农民投入农业的积极性空前的提高,肥料投入急剧增加,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但在粮食得到满足之后,农民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有粮没钱.我国政府及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政策,让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烟草、西瓜、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代表的种植业.目前我国的部分粮食如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有一定的出口,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有大量的出口,这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进行多种经营,扩大种植业生产的硕果.
9.重视地膜和温室栽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上纪80年代,中国大地进行了一场白色革命,利用塑料薄膜进行地膜和温室栽培,大大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服了低温对农作物生产的限制因子,同时提高了水分和光温利用效率,使作物可以在秋冬春三个低温季节进行反季节生产和提前上市,特别是在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寒山区,在城市郊区,地膜和温室栽培成为一道现代农业的风景.后来利用温室在秋冬春三个低温季节进行家畜和家禽养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我国的粮食、蔬菜和动物商品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经验可以在俄罗斯等气候寒冷地区的国家进行借鉴和学习.
  10.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粮食基本就有剩余,许多地方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这时中国政府提出,利用余粮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扩大了规模化的养殖业发展,特别是在笼养鸡、催肥养牛、规模化养猪、水产养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市场,特别是肉蛋奶人均水平的快速提高,对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畜牧和水产品在出口方面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起到了很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利用余粮和陈粮、作物秸秆等进行深加工,发展酒精等生物新能源,对促进环境改善和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1.重视旱地农业,发展节水农业
  中国是个旱地农业悠久的国家,在旱地农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但长期依靠旱地农业,一是没有充分高效利用已有的水资源,二是难以很快改变农业及经济和社会面貌.在从1950-1980年利用群众集体力量,大力发展水利灌溉农业后,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取得粮食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经过30多年的灌溉农业发展,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干旱的日益加重,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水路不通走旱路,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旱地农业方面以最大限度充分储蓄和保持土壤水分,再高效利用的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得到了建立,主要措施是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利用深耕耙耱保墒,增施化肥,利用地膜和秸秆等覆盖技术增温保墒提高产量.到90年代,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节水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旱地农业方面,主要是通过利用窑窖等中小型集流雨水的工程,改变有限降水的时空利用效率,首先是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生活和牲畜用水,部分用于发展有限灌溉农业,大大地改善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生活状况和农村面貌.
  在灌溉农业地区,改变大水慢灌的落后灌溉方式,主要是发展和采用小畦灌,隔沟灌、管灌、喷灌、滴灌等农艺和工程节水灌溉措施.
  目前节水农业也包括旱地农业,特别是以农艺节水:抗旱保墒等,工程节水:集流雨水,防止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生物节水:培育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气候变化进行精确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为体系的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型的新型中国节水农业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些应该成为非洲等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国家学习的榜样.
  12.重视农业生物技术,有效防治农业病虫害
  农业病虫害对农业的严重影响仅次于干旱的危害,我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除了重视农药化学防治病虫害危害外,还重视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例如,例如用白僵菌防治树木的天牛虫害等等,我国目前发展绿色环保生物农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非常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果树、花卉、蔬菜、马铃薯等脱毒苗的培养繁殖,目前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花就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绩.特别是中国政府统一组织,在防治蝗虫、小麦锈病等大型病虫害方面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近30年来,中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农作物病虫害,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粮食的稳产和增产.
  13.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中国农业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中国工业基础不发达,主要是靠密集型的手工和人力资源进行农业工程建设和农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快速的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统一组织引导下,中国的农业机械从小型到中型化再到大型化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大型农场和农民,特别是东北地区,近年来还从美国等国家进口了大型农业机械.我国近10年来统一组织全国的联合跨区小麦机械化收割就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让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同时提高了收获质量,减少了损失;三是推广了秸秆还田,起到覆盖保墒和增加土壤有机肥料、减少杂草等多重效果;四在推广了小麦留茬玉米直接播种技术,扩大了玉米等其他夏播作物面积,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都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推广了少耕和免耕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在群众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推广政府补贴,群众集资等方式投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减轻农民负担,解放生产力,都有重要作用,这些都是非洲地区国家应该学习的重要经验之一.
  14.重视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工业等发展更快,工农业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都明显拉开.由于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基础薄弱,因此许多工业和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出现了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农民经济收入相对很低,农业发展缓慢的三农现象.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脯农业,减免农业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等新方针,这将大大加快农业发展.
  15.因地因时制宜,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制度
  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分田到户的改革,但在一些地区还保留了农村集体经济,并没有进行一刀切的改革,而是采取相对灵活的改革政策.目前这些农村集体经济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等,都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多,进行统一组织,建立不同类型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模式化和工厂化生产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中国许多地区因地因时制宜,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制度,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典型带头示范作用.
  从中国的农业发展来看,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分阶段进行农业改造和发展,不能套用其他国家的模式,因为不同国家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发展的模式也不相同.因此,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和一些农业发展缓慢的国家和地区,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借鉴中国的经验改造和提升他们国家的农业发展,首先是利用各种办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自给,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这样才能国富民安.

中国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农业改造道路和经验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农业改造道路和和经验对当前有什么启示 结合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结合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理解和建设 不需要意义!请结合2009年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急用!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市积极推进“行政村通畅工程”,A村和B村之间的道路需要进行改造,为了加快改造的速度 甲、乙两个施工队分别从A村和B村同时施工 并按时完成了两村之间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经验是什么?重点是“经验” 新农村的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的关系三农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吗? 如何避免或降低地震灾难效应结合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政府补贴改造砖混结构的房屋;从容易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地方搬迁出来;对道路侧山峻坡陡的地段,解放军部队可以按照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沼气对新农村建设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1.过渡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具体道路是什么?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3.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应采取的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