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3:18:00
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旅

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
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

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有什么关系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就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它发源于儒家.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上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形殆."儒家之提倡近游,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这种近游观的出现,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在生产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儒家主张和看重近游,是因为这种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反对远游.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远游的作用,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为他而纷至沓来的客人的欢迎词,也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孔子还将游览视作个体人格发展的理想之路,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这用意很清楚,他们给所有的人规划了两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当孝子或当忠臣.为家庭或为国家.前者的奋斗目标在于使家庭幸福,后者的奋斗目标却是为国家太平.由于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身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为父母做牺牲和为君国做牺牲,都属于仁人志士.明乎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在中国旅游史上为什么近游理论较远游理论同样发达,探险旅游同怡情旅游一样受我国人民的重视.
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会发觉,儒家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渗透在中国旅游文化之中.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关于与民同乐的论述.孟子认为,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而不贤者虽有池沼等游乐对象,因其不能与民同乐,故快乐难以持久.他引用《诗经》中赞美文王的"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有关句子;和《尚书》中所引夏朝民众仇恨商纣王独乐的民谚,从正反面举例说明"与民偕乐"和"独乐"的区别.以此来启发和讽刺梁惠王.
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史,始终贯串着这一重民传统.这种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体现仁政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种"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们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重民传统也表现在历代帝王不敢肆意远游上,凡置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于不顾,而一味远游的君主,无一不受到民众的遗责.
珍惜自已民族的历史,爱护先辈留下的遗迹,在文明的世界里,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而这传统尤以中国为突出.在两千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多次表白他崇拜古代文化:他认为周代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尧舜统治时期也向往不已.他描述自已的立身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旅游文化就是在这种"信而好古"价值取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者欣赏口味方面,这种特点体现得异常鲜明.就旅游点的建设来看,中国古人对于开辟自然风景游览点的兴趣,远不如建设有古迹的旅游点浓烈,他们对于保存古代旅游文化有着极为强烈的责任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象中国这样富于历史责任感,这样重视旅游史料的保存,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严肃地记载着他们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以及他们对山水美的认识,这都可以从历代留下来的各风景名胜的碑刻史料和有关山水名胜的各种山经地志中感受出来.
克已复礼、兴灭继绝、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可以说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孔子的文化观.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讨论中,谁也不曾否认孔子在整理和传授古代文化、保存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功绩.由于大一统的儒家思想自汉武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给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带来了很多独具的特点,如尚古重文、兴灭继绝的文化意识,就曾对我国的旅游文化带来良好的影响.鸟瞰中国的旅游文化史,重视修志,保存真实的史料,以供来者参考,实在是我国古老而又绵延不断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一处名山大川没有人为之撰写志书的,一些不出名的山水名胜也因有旅游者的游记而传世.
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旅游文化,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儒家人本主义的"比德说"旅游观.他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与孔子开创的注意道德价值的旅游观--"比德说"相左的,是老庄开创的注重个性情感的旅游观--"情感说".与儒家同时代生衍,并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的道家思想,以其"清静无为"的消极出世态度书写了另一种逍遥自在的去追求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