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0:07:2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下面再举几例,权作注解.
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