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5:36:58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作文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作文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作文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远距离通信的问题.近三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周朝,就有利用火光来传递信息的设施——烽火台,用燃点烽火、狼烟来传递信息.
《说文》解释烽燧为:“烽,候表也;燧,塞上亭,守烽火者也”.这一解释表明,“烽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火和烟发出的信号,所以史籍中有烽火、烟火或权火的记载;二是指发信号而设的建筑物.关于“烽”,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统帅几十万大军击匈奴,只用一天即可把从河西走廊到辽东半岛长达数千余里的全线军队调动起来,仰仗的就是这种古老的通讯方式;关于“燧”,《后汉书》上就载有“修烽燧”的章节,而唐诗中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指的就是烽火台这种建筑物.
现代人一般把烽燧统称为烽火台.在古老的西域之地、长城内外,烽火台起着维护安全的基本功能.如今走丝路、穿河西,访长城,随处可见这种矗立大地的古物.
烽燧的出现,从史学研究结果看,应是在西周时代发明的,“幽王烽火戏诸侯”即是说幽王为博取褒女以一笑而点燃报警的烽燧的故事.而烽燧是盛于汉唐,迄于明朝的(但在西北边境,至清朝仍在使用).
烽燧这一传统通讯方式,较于当时跑得最快的马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维护安定上,烽燧能延续3000多年是必然的.
用火光传递信息,不仅要耗费很多人力、财力,而且只能传递简单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十分有限.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的通信.数据通信明显地扩大了电信业务的范围.电信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成为现代电信的重要象征.现代电信在信息传输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存储和信息处理的内容.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FS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 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90年代初期,随着WWW的发展,Internet 逐渐走向民用,由于WWW良好的界面大大简化了Internet操作的难度,使得用户的数量急剧增加,许多政府机构、商业公司意识到 Internet具有巨大的潜力,于是纷纷大量加入Internet,这样Internet上的点数量大大增长,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如今Internet 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WWW浏览、电子邮件等方式,人们可以及时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Internet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通讯方式,可以说Internet是继电报、电话发明以来人类通讯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数据通信的业务量以指数的规律飞速增长,远远超过了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一个世纪以来以电话业务为主的电信业,将在21世纪初期演进为以IP(因特网协议)信息业务为主的新格局.
近20年中(特别是1995年以后)因特网(Internet)技术全面完成由军事应用向教育、传媒、商业、娱乐应用转化,迅速普及到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各大公司、中小公司以至每个家庭,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全球已有1.7亿多人开始使用因特网,从网上获取信息、在网上推销产品、聊天和购物等等.全球每天通过网络发送的电子邮件达到惊人的35亿封(到1999年).1999年6月一期美国《商业周刊》称,因特网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首都在线(www.263.net)1998年营业额为3000万元,1999年估计为7000-8000万元,赢利约4000万元.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网络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获取信息对于现代人具有至关重要性,因而因特网也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消费、休闲、交往等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因特网加强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的同时,并未使世界文化多样性丧失掉,而是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还创造了许多电子亚文化.
我国Internet的发展较晚,但还是比较迅速.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率先开通到德国的X.25线路,此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以此为基础我国的Internet初具雏形.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54个国家,连接的网络6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5000万,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1994年中国Internet只有一个国际出口,300多个入网用户,到1996年已发展到有7条国际出口线,2万多个入网用户,到1995年我国初步建成四大骨干网络:
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作的中国科研网(CASNET).目前已经连接了全国24个城市的上百个研究所.
由清华大学负责运作的中国教育科研互连网(CERNET).目前已经连接了全国三百多所大学,拥有2Mbps的国际专线,CERNET计划连入全国绝大部分大学和有条件的中学、小学.
由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支持,吉通公司负责运作的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由邮电部组建的中国网(Chinanet).Chinanet是我国的第一个商业网,1995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成,开通了北京、上海两条带宽64Kbps的国际出口线.预计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将覆盖各省市的全国骨干网,同时出口线带宽由64K升至2M.CHINANET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拥有86Mbps的国际专线.
以上四大骨干网的建立为Internet在我国的使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Internet在我国会有一个良好的明天.
信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