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2:14:48
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一、汉乐府的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诗经》中仅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山》《氓》),大多是

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
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

汉乐府的影响及特色
一、汉乐府的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诗经》中仅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山》《氓》),大多是抒情诗,且多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的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毕竟有了相当多的成熟的叙事诗.现存的汉乐府诗,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作品.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现人物事件比较灵活.短篇则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段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和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如《东门行》,只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又如《十五从军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这一切都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中等和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则有更多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起伏.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体裁分类上,一般都归附于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一般认为,五言诗是在汉代产生的.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等是整齐的五言诗.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的作品.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特色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孤儿行》是很好的范例: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如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错不齐,而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这话很实在,并没有冤枉“后贤”,但他还未能指出这是一个生活体验的问题.《孤儿行》对孤儿的痛苦没有作空洞的叫喊,而着重于具体描绘,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
  形式自由多样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从那时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新体诗.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杂言,《诗经》中虽已经有了,如《式微》等篇,但为数既少,变化也不大,到汉乐府民歌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儿行》“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便是十字成句的.而《铙歌十八曲》全部都是杂言,竟自成一格了.另一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从现存《薤露》、《蒿里》两篇来看,汉乐府民歌中当有完整的七言体,可惜现在我们已看不到了.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浪漫主义色彩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如《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所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更显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陈本礼《汉诗统笺》评《铙歌十八曲》说:“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奇则异想天开,巧则神工鬼斧.”其实,并不只是《铙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欲赚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化的完美. 十分明显,如果没有疾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的.尽管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一种创作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