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那些故事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百而千,千而万",都有哪些典故故事?要具体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7:00:08
三字经中有那些故事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百而千,千而万",都有哪些典故故事?要具体的故事
三字经中有那些故事
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百而千,千而万",都有哪些典故故事?
要具体的故事
三字经中有那些故事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百而千,千而万",都有哪些典故故事?要具体的故事
1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白话]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4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6尧的传说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7舜的传说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8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