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概况如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0:59:20
中国的历史概况如何?
中国的历史概况如何?
中国的历史概况如何?
中国古代(远古-公元1840年)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跨越,从大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发现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华夏炎黄在历史的分合离析中繁衍生息并不断创造,绵延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珍贵遗产.
从现有考古材料看,一百万至四五十万年以前,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的发现,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发展,反映人类最初以血缘为组成的嫡系初步形成.炎黄联盟后推行的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为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式经济开创了先河.因此,炎黄被奉为华夏族祖先,应属当之无愧.
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出现了,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之后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就是春秋战国(即东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在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奴隶制度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冶炼业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商代冶炼水平很有造诣.由于铁器的出现,生产力提高,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土地形式,必然会触及拥有大量私田的奴隶主集团的利益,因此奴隶制势必走向崩溃已是大势所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的诸侯割据,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此后,历史嬗变,朝代更替,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王朝,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汉唐时期,唐吸取隋朝失败的教训,政治开明,社会稳定,民族联系加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辉煌灿烂,与周边各国睦邻相处,被誉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农业、手工业、纺织、造船等技术都有较大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同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人类生活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现仍被广泛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国内外有专门研究"红学"的机构.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汉朝张衡发明了研究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南北朝时,祖冲之曾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字的人;公元十六世纪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录了1800多种药物和一万多个药方.
中国近代(公元1840-1919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1894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现代(公元1949年- )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7-1966年是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十年中,虽然经济建设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但从整体看,国民经济仍有较大发展.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钢、原煤、原油、发电量、金属切削机床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建立起来;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如原子能、喷气技术、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等也有了较快发展.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终于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全面而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987年召开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1992年10月,召开了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达到了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
1996年3月举行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提出未来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实现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经过14年的漫长谈判,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已接近终点,中国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