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详细介绍包括每个时间,每个事件,每个部队,每个地点,参战人数,武器类型,部队番号等等,难度不小,不需要全部一次性答出来,有空就帮我一起找找吧,谢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2:47:34
台儿庄战役详细介绍包括每个时间,每个事件,每个部队,每个地点,参战人数,武器类型,部队番号等等,难度不小,不需要全部一次性答出来,有空就帮我一起找找吧,谢啦,
台儿庄战役详细介绍
包括每个时间,每个事件,每个部队,每个地点,参战人数,武器类型,部队番号等等,难度不小,不需要全部一次性答出来,有空就帮我一起找找吧,谢啦,
台儿庄战役详细介绍包括每个时间,每个事件,每个部队,每个地点,参战人数,武器类型,部队番号等等,难度不小,不需要全部一次性答出来,有空就帮我一起找找吧,谢啦,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台儿庄地区,击败侵华日军进攻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1938年3、4月间,侵华日军急欲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然后沿陇海线西进,取道郑州南下,进攻武汉.台儿庄是山东峄县的一个镇,位于台枣(庄)公路及台潍(坊)公路的交会点,扼运河的咽喉,是进攻徐州的必经之道.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决定在此会战.
1938年3月14日,津浦线北路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南下猛攻滕县,同川军王铭章第一二二师血战三昼夜,17日滕县失守,师长王铭章殉国.20日,日军第十师团占领峄县,旋即向台儿庄突进.在津浦线右翼,日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于1938年2月上旬自潍坊向临沂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张自忠第五十九军同庞炳勋第四十军协同作战,于3月12日取得了临沂大捷.嗣后,张庞两军在临沂一带同日军多次激战,牵制第五师团达十余日,粉碎了日军第十、第五两个师团会攻台儿庄的作战计划.
3月23日,日军第十师团一部同台儿庄守城部队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池峰城第三十一师骑兵连在台儿庄以北康庄附近接战,台儿庄战役开始.次日,日军两千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猛攻台儿庄,突破北墙,有两百人冲入庄内,被中国守军全歼.25日,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北的刘家湖血战.27日晨,日军攻破台儿庄北门,开始了犬牙交错的拉锯战,持续多日.28日夜晚,日军猛攻台儿庄西北角,西门告急,三十一师副师长康法如率队反击,同日军巷战.30日,第二十七师派出敢死队增援西北角,同日军展开肉搏战,打退了日军的进攻.4月3日,日军占领台儿庄东南门,投掷催泪瓦斯弹,守军死伤十之七八,全庄四分之三陷入敌手.在这危急关头,在台儿庄中央防线北面作战的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从枣庄南下,4月6日,在台儿庄东北的底阁、杨楼大败来自临沂的坂本支队,并与孙连仲集团军会师.中国军队士气大振,日军发生动摇.
6日下午,日军从台儿庄北撤,中国军队全线反击.当晚肃清庄内全部残敌.7日凌晨,中国军队发起追击,历时半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胜利,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起全国军民的抗战精神,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台儿庄战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东北沦陷,华北危机.同年12月,日军矶谷师团渡过黄河攻占济南,然后沿津浦线直扑泰安、兖州、滕县;坂垣师团沿胶济线西进,转而南下,直扑临沂,与矶谷师团遥相呼应,企图分进合击台儿庄,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占据中原,窥伺武汉.
是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1938年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指挥山东、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北诸军.面对日军的进攻,李宗仁急调邓锡侯之第22集团军赶赴滕县,令庞炳勋之第40军由东海至临沂阻敌前进,令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置于台儿庄一带,其第31师池峰城部确保台儿庄城寨及车站之防卫,第27师黄樵松部担负台儿庄右翼防务.同时,李宗仁令于学忠的第三集团军向界河、滕县、邹县、兖州进攻,袭击敌后方,汤恩伯军团张轸110师布防于韩庄运河一带,其主力先后布防于临城(今薛城)以东枣庄、峄县附近山区,相机围歼南犯日军.
3月12日,张自忠第59军奉李宗仁之命,驰援庞军团.经过艰苦的阻击战,终于击溃坂垣师团,造成矶谷师团孤军深入局面.
3月16日,矶谷师团猛攻滕县城,122师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3月18日,滕县陷落.矶谷师团不可一世,继而侵入枣庄、峄县,逼近台儿庄.
3月23日,矶谷师团孤军向台儿庄进犯,与31师骑兵连遭遇受阻.24日,矶谷师团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台儿庄发起进攻.我军奋起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拉锯战,阵地犬牙交错,尸体塞巷断路.4月6日,孙连仲下达反攻命令,汤恩伯在敌后发起攻击.4月7日,日军残部逃至峄县城及东北部山区.至此,台儿庄会战终获大捷.我国将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万将士为国捐躯.
台儿庄战役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影响了世界,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