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21:08:32
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一、泰勒士  1、泰勒士  约624-547BC,西方第一个哲学家——(中国周公

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
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

古代希腊罗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心理学观点是
一、泰勒士
  1、泰勒士
  约624-547BC,西方第一个哲学家——(中国周公旦死于约1095BC,孔子551-479BC,春秋770-476BC,战国476-221BC).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称为原质(始物)(Physis),开辟物理学的研究路线,是西方科学思想的开始,也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始.另外,泰勒斯认为万物有灵,比如磁石,世界是充满着神或灵魂的.
  2、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万物都处于一种简单的元质,但它不是水,也不是任何其他我们知道的东西,它是无限的、永恒的、无尽的,包围着一切世界.并且他还认为我们的世界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
  元质可以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实质(事物),它们又都可以相互转化.
  “正义”的思想:“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相补偿”.宇宙、世界的“正义”,似乎是万物间有一定的比率,达到一种平衡,而不能逾越,神也一样.事物之间不断运动不断转化.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元质是中立的,因为不这样的话,其余的都不可能存在.
  3、阿那克西美尼
  认为元质是气,灵魂是气,或是稀薄化了的气,当凝聚时,就先变成水,在凝结为土,最后变成石头.因此不同的实质(事物)之间的一切区别都取决于凝聚的程度,即可以用量的区别来解释质的区别.
  二、恩培多克勒
  经验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万物由四种不变的物质组成,即土、水、火、空气,他把它们称为“四根”,四根是不能自己变动的,需要其他事物的推动,这就是爱与憎,爱使它们结合,憎使它们分离.人体亦由四根构成,身体—土根,液体—土根,呼吸—空气,血液—火根、与思维有关.
  感觉过程的解释:以同知同(同巴门尼德),体内的根感知外物中的同种根.外物——射出物——感官的孔道——感觉,由于不同感官孔道大小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感觉,心脏的射出物即为思考.
  三、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世界只是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着的,数目无限.原子的运动和接触构成宇宙万物.事物的不同是由于原子的数目、大小、形状、位置、排列不同.
  机械论:物质永远活动,并且是完全机械的作用,心理活动亦然;灵魂是细小圆滑的原子,遍布全身,不停的运动,由此产生生命现象;认知活动是由于身体内的灵魂原子与来自外物的原子团想接触的结果,对感觉的解释与恩培多克勒类似.
  享乐主义伦理学:由于世界是机械运动的结果和过程,宇宙本身不存在目的,只有机械运动的法则;在伦理学上,德谟克利特主张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认为节制和修养是获得快乐的最好手段.
  四、普罗泰哥拉
  约481-411BC,古希腊的第一个“智者”,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是他自己经验的最好的评判者,文化之间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事物、生活的尺度应该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幸福的程度,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先河.
  另外,普罗泰哥拉认为人生来无所谓好坏,美德可以经过教育养成.
  第二节 从奥尔弗斯教到斯多葛主义
  一、奥尔弗斯教
  1、奥林匹克的神袛
  不是希腊人唯一崇拜的对象,他们是人性的,有人的七情六欲,只不过他们不死,有超人的威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征服世界,因此他们是征服者的贵族阶级的神;另外,虽然他们是神,但也要服从“命运”“必然”“定数”等冥冥的存在.
  2、狄奥尼索斯神
  老百姓崇拜的神,一开始是保护丰收的神——潘神,后来人们发明了酿酒的方法,慢慢地变为酒神,也叫巴库斯神或狄奥尼索斯神;希腊人认为酣醉是神圣的,狄奥尼索斯神象征着酒醉引发的那种神圣的癫狂状态——狂欢、激情和神秘的状态.每年人们举行巴库斯礼,这也许是狂欢节的由来,人们在荒山整夜欢舞欲狂、喝酒,仿佛进入一种“激情状态”(orgy):其原意是神进入崇拜者的体内,崇拜者相信自己已经与神合二为一.
  3、奥尔弗斯教
  源于埃及,相信灵魂的轮回.按照人们在世上的生活方式,灵魂可以获得永恒的福祉或遭受永恒的或暂时的痛苦,现实的生活更多是痛苦和无聊.他们认为,人部分地属于地,部分地属于天,如果纯洁地生活,属于天的部分就会增多,而属于地的部分就会减少.这种灵魂的净化可以通过教礼、避免吃肉食、过苦行生活等方式得到,由此逃避生死轮回,达到与神合一的状态或目的;他们还追求那种“激情状态”,相信以这种方式就可以获得以普通方式不能得到的神秘知识.
  二、毕达哥拉斯(约580-500BC)
  1、万物都是数 认为数由神秘的意义;他还把数学的纯粹、精密、完美、严格与神学联系起来,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世界是原子按照各种形式或关系排列而构成的.认为物理学、美学都可以通过数学进行研究、把握和理解.
  几何学,比如毕达哥拉斯定律,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等,是从自明的、或者被认为是自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的推理获得那些远不是自明的定理,由此建立庞大的体系.由于数学的纯洁和完美,人们由此认为在可知世界的背后有神秘的超越可知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由此,可以把数学和神学联系起来.
  2、对理性的强调
  数学的知识看上去是最可靠最准确的,而且与真实的世界有密切的联系,而数学又是人通过纯粹的思维及理性活动而获得的,由此,毕达哥拉斯认为,思想高于感官经验,直觉高于观察.
  人们通过理性和直觉去把握纷繁的世界,认识世界的背后的各种固定的形式——数学关系,这些就是真理.而这些真理必须通过沉思去获得,由此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有价值的生活.
  受毕达哥拉斯鼓舞的各种体系,“都是倾向于出世的,把一切价值都置于上帝的不可见的统一性之中,并且把可见的世界斥为虚幻的,说它是一种浑沌的介质,其中上天的光线在雾色和黑暗中遭到了破坏,受到了蒙蔽.”
  3、灵魂的轮回说
  “在现实生活里有三种人,正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也有三种人一样.那些来做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高一等的是那些来参加竞赛的人,然后,最高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是来观看的人们.因此,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便是无所谓而为的科学,惟有献身于这种事业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学家,才可能使自己摆脱‘生之巨轮’”.
  三、巴门尼德(约570-480BC)
  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巴门尼德认为感官是骗人的,那些可感觉的事物是单纯的幻觉,比如冷热,水和冰.与赫拉克利特相反,巴门尼德认为,没有事物是变化的.在所谓的变化得背后,有不随时间而变化得真是的存在,而只有理性才能认识这种真实的存在,也就是真理.由此,巴门尼德又认为,“能思维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 ”,存在的只是可以思维的东西,不可思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被称为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
  在心理学上,巴门尼德认为感觉过程是以同知同的过程,人以体内与万物相同的元素感知体外的那个物体.
  四、赫拉克利特(约540-480BC)
  1、万物始于火
  万物由火而生成,又复归于火.万物就像获得燃烧和熄灭一样是不断变化的,是有别的事物的死亡而诞生的.“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未死的是有死的”.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2、变化和斗争学说
  “一个人从来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都处于流变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着的;事物间存在着斗争,斗争是万物有高下之分,使事物产生和消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3、宇宙“正义”
  万物都有它的限度,各种对立面相互转化,对立面斗争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获得完全的胜利.
  4、对灵魂的看法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高贵的而水是卑贱的,如果灵魂中具有的火最多,这种灵魂就是“干燥的”,而“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最优秀的”,对于灵魂来说,变湿乃是快乐,比如,一个人喝醉了酒!当灵魂变成水就意味着死亡.因此,各种欲望的满足是以灵魂为代价的,“如果一个人所有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这并不是好事!”由此,赫拉克利特强调人对自身的主宰,强调意志的作用,强调与自己心理的愿望进行斗争,持一种高傲的苦行主义的伦理学.
  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1、苏格拉底
  469-399BC,著名的智者,被神宣示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他自己的解释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他相信有一个代表真善美的神,认为知识是先天的,是人的理性所固有的,教育是帮助人“回忆”这些知识,找到回家之路;知识/智慧能帮助人过道德的生活,因为他认为真善美是同一的.
  相信肉体和灵魂是截然不同的,肉体只不过是灵魂的栖身之处,是会消失的,而灵魂是真实的,永恒的.如果灵魂努力去追求智慧(神的知识、永恒的事物),就不会受到污染就会很纯洁,认识了真理的灵魂在人死之后会回到神的身边,与神同在.
  苏格拉底被雅典议会以败坏风气、对神不敬等名义被起诉并被判死刑.而如果他能低头,能不那么高傲,是不会判重刑的;并且只要他自己愿意,他是可以逃走的,但苏格拉底不愿逃走,不愿妥协,平静地走向死亡.他说,“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临死前,他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惟有神才知道了”.
  2、柏拉图
  427-347BC,苏格拉底的弟子,是个贵族哲学家,受斯巴达的影响很大.主要作品:《理想国》等.
  1)理想国——第一个乌托邦
  以斯巴达为原形设想的,斯巴达是个不够文明的城邦,军事力量比较强大.奴隶种田,公民参加战争,从小苛刻地挑选淘汰,加上军事化的管理和训练(女人也一样),没有私有财产,几乎实行共产主义,鼓励生育,不结婚是犯法的,崇尚武力和荣誉,战士很勇敢,宁死不逃,逃跑时懦弱的,是被人瞧不起的.
  理想国:一个“正义”的国家,每个人都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
  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哲学王拥有理性,追求智慧;武士拥有勇气,追求荣耀;劳动者沉溺于情欲,追求快乐.武士和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哲学王即理性的管理.这样的国家才是正义的国家,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属于其自己的地位或职务.
  2)理念论
  实在与现象: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种,一个是感官世界,另一个是理念世界,感官世界是偶然的虚幻的暂时的,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永恒的,真实的.比如:猫,床等,有个别的偶然的,有理想的、完美的.
  知识和意见: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相应于真实事物的;意见则是相应于偶然事物的;关于真实/永恒事物的知识需要理性才能获得,而意见来源于感官;知识是针对于真理本身的,意见是对于各种偶然的个别事物的.
  哲学家是认识真理的人是爱智慧的人,而其他人则受到世界的表象的迷惑.“洞穴比喻”,哲学家能认识到真实的事物,而其他人则把事物的影子看作是实在.
  3)灵魂不朽论与禁欲主义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神创造的,(因此自杀是有罪的)是永恒的,向往着回到众神的身边.死亡,是身体与灵魂的分离.但只有纯洁的灵魂才能回到神的身边.
  肉体具有双重罪恶,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又是欲望的根源,而欲望会使灵魂沉溺,会迷失方向,会变得混乱迷惘.会使灵魂堕落人将变成女人、动物、蜜蜂、蚂蚁.要想使灵魂变得纯洁,可以通过去认识、领悟永恒的事物.因此,只有真正的哲学家在死后才能升天,只有那些认识了真理(永恒事物)并且临死时灵魂是全然纯洁的人才能回到神的身边,与神同在.
  由此,柏拉图主张一种禁欲主义的伦理学.“每种快乐和痛苦都是一个把灵魂钉住在身体上的钉子,直到最后灵魂也变得和身体一样,并且凡是身体所肯定为真实的,它也都信以为真”.
  4)对感知觉的看法
  获得知识是心灵的功能,而不是感官的功能.即知识并不得之于感知觉,知识乃是天赋的先天的,只是的获得是心灵进行回忆的结果.但感性对象与理念/知识向死或者由经常的联系,可能会唤起心灵的回忆,这是关于联想的相似律或接近律的最早描述.
  5)小结
  幸福是什么?——正义、财富、诚实、慷慨
  正义是什么?——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对于弱者,正义是道德、法律、公平
  那么到底正义是什么呢?——正义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关,与社会组织有关.
  因此只有找到一个正义的国家,才能找到一个属于人的正义
  正义的国家是怎样的?——共产主义式的、和谐的、平平安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正义的国家从来没出现过?——人性的贪婪、奢侈,竞争、贸易等导致贫富分化,富人统治、寡头统治,社会的不公引发革命,建立民主政体,又由于人性的….由此循环不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的教育,不能挑选最优秀的统治者、管理者,不能选择最好的方案.
  怎么办?——让最擅长管理社会的人来掌权、执政;同时要发明一种方法,禁止无能的和奸诈的人掌权,并选举和培训最优秀的人为公共利益而治理国家
  怎样教育、选举最优秀的人,怎样让人为公共利益而服务?——教育、文化、法律规范等.
  由此,沟通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正义就是大家各有各的东西,各干各的事”,正义的国家,就是每个阶级的每个人都做他的本性和才能最适宜做的工作.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相对静止的:相对静止的人,静止的社会,静止的国家!
  六、亚里士多德
  384-322BC,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其著作《论灵魂》是第一部关于心理的专门著作.
  1、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定义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或者是将它归入某一类别,该类别的一般性质也是它所具有的;或者是指出它与同类所有其他事物的区别之所在.比如,“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因此,理念/概念是任何一个通用的名词,一种通用的称呼,但它是主观的概念,而不是客观的存在.是名,不是实.要想理解某个理念/概念的意义,应该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自然,回到现实.
  2、创立生物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生命可以排除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体系,它们之间有近似性和渐变性.生命的发展不断复杂、强大,随着结构的复杂性和形体的可变性的增长,智慧也随之有所发展,功能越来越专门化,最后,出现了心灵和灵魂.
  3、目的论
  1)本质
  本质是你的本性所规定的你之所以为你的属性,丧失了它,你就不再是自己了.
  2)形式与质料
  质料:相当于形式的一种潜能.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正是凭借着形式才成为/实现实质(本质),比如,大理石(质料)经过雕刻成某种形象而成为某个雕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比质料更实在,随着形式的越来越多,治疗愈来愈少,事物就逐渐越来越可知,越来越具有某种确定的本质.
  3)目的论
  整个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都在朝向某种不断地变得比过去更为美好的事物而发展着;或者说,一切事物都被对神的敬爱所推动着发展变化着.神,是一切活动的目的所在;一切运动和变化的背后都有神的意志的存在.神是纯形式的、完美的,是纯粹的思想.因为思想是最好的东西,因此深不可能有变化.
  4、论灵魂
  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有两种成分,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包括植物的生长部分(滋长的灵魂)和动物的本能部分(感性的灵魂).
  灵魂的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认识功能,一是动求功能,前者包括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后者包括欲望、动作、意志和情感.此为西方最早的知与意的二分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灵魂及思维、理性的生活,是最神圣的东西,是神的特性,因此,是永恒不朽的,拥有理性灵魂的人(即哲学家)也是最幸福的.
  5、伦理学
  什么是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幸福,是灵魂的一种活动即理性生活.完美的生活在于从事最好的活动,即沉思、静观.
  6、感觉、记忆和回忆
  亚里士多德把感觉定义为辨别的官能,可分为五种: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人可以通过共同感觉(相当于今天所见的知觉)把各渠道的印象结合起来.
  记忆是被动的再生,回忆是主动的,需要有思维和推理的作用.相似的、接近的和相反的事物有助于回忆.这相当于联想律中的相似律、接近律和对比律.
  七、怀疑学派
  创立者皮浪(约365-275BC),他认为不论是理性还是感觉都不能提供真实的知识,因此,人对一切事物最好都采取怀疑的态度,保持沉默,不要轻易下断语,安于不知,由此达到心神的恬静,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八、伊壁鸠鲁学派
  1、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341-270BC),创立伊壁鸠鲁学派,受皮浪学派的影响很大,强调获得心神恬静的重要性,但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恬静不能从怀疑中获得,而只能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人的心智或灵魂都是极轻极圆滑的原子,灵魂原子从感官传导感觉与心智,心智利用灵魂原子的传导,推动身体发生动作.
  认为感觉是物质(原子)相互碰触的结果,外物流出的原子团接触到人的感官的结果.
  伊壁鸠鲁认为一切感觉都伴有痛苦或快乐的感情,而人是趋乐避苦的.痛苦是由于人体内原有的适当的原子安排被扰乱快乐则是由于这种安排的恢复或者得到新的平衡,或者说快乐主要指的是心神的恬静.
  2、卢克莱修
  约98-53BC,伊壁鸠鲁学派的继承人,著有《物性论》.
  九、斯多葛主义
  1、芝诺
  约336-264BC,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很大.
  1)宇宙决定论
  芝诺相信世界上没有偶然,自然的过程是严格地被自然律所决定的.自然的过程,是被一个“立法者”所规定的,而这个立法者同时也就是一个仁慈的天意(神、宙斯).这个自然过程起于火,终于火(宇宙大燃烧),然后又重新开始,永恒轮回,循环不休.
  整个宇宙直到最微小的细节,都是被设计或要以自然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万物都与一个与人类相关联的目的.比如鸡鸭牛羊用来吃、猛兽用来考验人的勇气,臭虫让人不能赖床不起.
  2)人类自由
  “神”是世界的灵魂,每个人都有一部分神性.所谓善、好,指个体的生命与“自然”相和谐,符合其规律;或,个体意志的方向是与整个“自然”的目的的方向一致,人的生命才是与“自然”相调和的.
  德行:与“自然”向一致的意志,芝诺认为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其他的比如健康、财产、幸福都无足轻重.而德行在于意志,故人生中一切真正的好与坏的东西都仅仅取决于自己.比如苏格拉底选择死.旁人只能左右人的身外之物包括生命,而德行——唯一的善——则完全靠个人自己(意志)!所以每个人只要能把自己从由于虚假的判断导致的世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就能获得完全的自由!
  芝诺相信占卜、占星术等,认为它们可能帮助人们获晓天意.
  3)对心的论述
  认为心有8个部分,包括5种感官、生殖能力、语言能力和理性.理性是最高的部分,居于心脏.人出生时心是空白的,一切只是来自感觉,感觉形成概念,理性亦由感觉发展而来.理性有内部的和外部的活动,前者是判断和选择作用,后者是语言表达.心理活动可分为认识与情感两类,情感又分为良性的、常态的和过度的、病态的.
  2、波昔东尼
  约135-51BC,认为灵魂在人死之后将继续生活在空气中,在那里一直保持不变到下一次的宇宙大火为止.虽然没有地狱,但坏人死后却不如好人那么幸福;因为罪恶是灵魂的蒸气变得浑浊,使它不能像善良的灵魂一样升得那么高.罪恶重大的灵魂就靠近地面并且要受轮回,真正有德的灵魂则上升到星球上面去,在那里眺望着星辰,悠然千古.
  3、爱比克泰德与奥勒留
  爱比克泰德,约60-100年,奴隶出身的哲学家,认为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囚犯,被囚禁在现世的肉体之中.每个人都是剧中的一个演员,神指定好了角色,我们的责任就是好好地演出自己的角色,不管这个角色是什么.
  奥勒留(121-180),皇帝出身的哲学家,著有《沉思集》,认为人就是一点灵魂负载着一具尸体.人注定要死,因此,没有必要哀怨、痛苦,没必要在意;人可能在任何时刻失去生命,因此人应该按照这种情况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认为与宇宙相和谐的生命才是美好的,而与宇宙相和谐又与服从神的意志是一回事.因此,“无论对你发生了什么事,那都是终古就为你准备好了的;其中的因果蕴含关系终古都在织就你的生命之线”.“一个人的罪恶并不能伤害别人,”——因为唯有德行,有德的意志才是善;并且他相信,神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个精灵作为他的守护神.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