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0:09:20
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动物权利保护,让我们带着矛与盾启程——纪念王培之一曹保印(《新京报》评论部)11月8日清晨6时许,一朵年轻、慈善、美丽的生命之花

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
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

类似矛与盾这篇文章的事情
动物权利保护,让我们带着矛与盾启程
——纪念王培之一
曹保印(《新京报》评论部)
11月8日清晨6时许,一朵年轻、慈善、美丽的生命之花,悄然从24层的楼上,坠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珠江绿洲小区的地面.第二天,《新京报》发了一条《住户坠亡 保洁员流泪》的普通社会新闻.因为新闻中没出现逝者的名字,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朵生命之花曾经绽放在哪一个枝头.然而,也许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则类似“无名氏碑”的新闻,很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动物权利保护历史上,最值得人们沉痛省思的重要事件之一.
自现代意义上的动物权利保护运动,从十七世纪的西方开始启蒙以来,时至今日,动物是否有权利这个曾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在今日的西方已不成其为问题,而开始上升为公众的共识:动物与人一样,是地球的居民,他们有自己天赋的权利.2002年,德国更是修改了宪法,全国人民一致投票通过在宪法上写上保证动物权利,并在国家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的条目上,加上了“以及动物”的字眼,明确表示承认动物的尊严.
然而,在中国,动物权利保护运动才刚刚开始,许多已经被今天的西方公众接受的动物权利保护核心理念,如动物解放其实也是人类的解放、人类习惯是动物解放的根本障碍等,不但不为公众所熟悉,甚至被视为类似“疯人的呓语”——人的权利还没得到充分保护,何谈动物权利保护?与其关心动物是否吃得饱、不受虐待与无端杀害、拥有最起码的尊严和自由等,不如关心人是否享有这些权利.这是最常见,又仿佛是最有力的轻视甚至拒绝、反对保护动物权利的理由.
在这种观念阻碍下,尽管动物福利(而非权利)立法势在必行,动物权利保护界人士屡屡大声疾呼,但其在中国的进程,依然如蜗牛渡海般缈然无期.而尤其令人悲哀的是,为数甚少的动物权利保护践行者,也常常因此陷入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中;再加上日常耳闻目睹了太多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惨剧,他们的心理负荷异常沉重,如果这种负荷的出口不畅,另一种惨剧便会在他们身上登场——轻者心理变异,走上全力维护“动物道”、却无视甚至践踏“人道”之路;重者心理长期抑郁,以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解脱,“眼不见,心不烦”.
这样的惨剧,连续两天出现在《新京报》上:11月9日的这则普通社会新闻,其主人公王培,实际上是一位长期从事动物权利保护工作、于2005年年底开始担任世界农场动物保护协会(CIWF)中国代表的年轻知识女性,此前,她已经从外资企业辞职5年,专职从事动物保护志愿者工作.她的死,假如最终由警方认定,确如其丈夫所说,是因无法忍受人们对动物的残害而自杀的,那么,就不但“是中国动物保护事业的极大损失”(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动物解放》中译者祖述宪语,得知王培的死讯后,他对笔者说,“我听着都在发抖”.),也是世界动物保护事业的极大损失.毕竟,中国是整个世界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截至王培逝前,据笔者所知,世界上还没有人为了动物权利保护事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用生命书写对人类漠视动物权利行为的强烈抗议.然而,诚如绝大多数人所言,这种抗议形式无论如何都是“得不偿失”的.虽然对已经逝去的王培而言,却未必做如是价值观的思考,尽管她生前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依然是在思考人类面对禽流感的袭击时,如何理性对待杀戮动物.
肯定是出于巧合,但正因其巧合,而更使王培的逝去与下则新闻主人公芦荻的遭遇,备增值得深入思考的价值.11月10日,《新京报》推出了“核心报道”《芦荻的“动物世界”》.在这篇报道中,75岁的老人芦荻因救助动物耗尽家财,也因家中收养的猫狗被指“扰民”;她担任会长的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也正因管理不善,面临会员流失危机;更令普通读者难以接受的是,在维护动物权利的过程中,老人做出了一些涉嫌严重有违“人道”的非常之举,被她招聘的饲养员指为“她讲猫道狗道,但是却不讲人道”.
芦荻也是一位知识女性.《新京报》的报道说,本名芦素琴的她,1931年出生在东北辽阳一个书香门第,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时期做过空军记者,1954年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中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毛泽东因患有眼疾,要遴选一位熟悉古典文学的大学教师,为他侍读古籍,芦荻入选.在中南海侍读的4个月,使她从一个普通女教师变成一个全国瞩目的人,但也因此遭到了残酷迫害.这段特殊的经历,使她慢慢走上动物权利保护之路,并于1992年正式成立并注册了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
如果《芦荻的“动物世界”》这篇报道真实、客观,那么,芦荻之所以会做出有违“人道”的非常之举,其原因大概与王培的以身赴死相同,其不同之处,只不过是心理负荷的轻重程度有别而已.而这,正是笔者所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面对中国的动物权利保护之路,我们该如何启程?在启程走上动物权利保护之路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质量,不但不因为从事这项工作,而使它受到任何程度的损害,更能因此而获得更高境界的提升?比如,承担起人权保护运动的一部分责任.正如知名学者沈睿女士所言:“凡是没有人权观念的人,一定对动物的权利置若罔闻.反之,提倡动物权利的人,几乎都是人权的捍卫者.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是否真的捍卫人权,就看他是否也为动物的权利斗争.”
印度圣雄甘地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由此,也就可以说,要使一个国家及其道德伟大与崇高,以所有生灵都是自然之子的理念为基点,端正对待动物的态度,将是一个重要的努力之途.而要做到这一点,充分发挥文字与影像的宣传力量,就今天的社会而言,是极端重要的.在很多时候,一篇文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观念,而一本书甚至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这样,对启程走上动物权利保护之路的人来说,就需要在付诸实际行动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有略有价值,无论点点滴滴,在一开始都拿出去与其他人分享,以此去感染人、启发人、影响人,并最终改变人.毕竟,所谓保护动物权利,最终是人的事情,不具有向人类表达自己思想的动物,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只能依靠人来为自己的权利代言.
在这一点上,王培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自2003年11月24日在《新京报》发表第一篇评论文章《放弃熊胆,一场期待千年的救赎》,至2005年11月1日发表最后一篇评论文章《理性对待禽流感 理性对待动物杀戮》,王培先后主动和应约为《新京报》撰写了28篇关于动物权利保护的文章(其中正式发表25篇),其中既有五六百字的短小来信/来论,也有一千四五百字的未署名社论.
尽管笔者并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仅以《新京报》的发行量推算,这个数字也应该在数百万人次以上)读到了这些文章,但笔者却敢说,一定有很多人受到了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王培就可以做到这些,假如有更多的王培提起笔来,其影响力所递增的倍数,恐怕将会是无法想象的.事实上,正是在王培文章的影响下,笔者本人也开始关注动物权利保护问题,不但撰写了一些宣传动物权利保护理念的评论文章,而且有意组织编发了很多此类文章.
一个王培的文章与行动,可能很难改变什么,但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王培的文章与行动,就一定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而观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人权与动物权利保护运动之路,实际上也正是凭借这种常识性的“以点带面、锲而不舍”精神,才抵达今天的高度.
在西方人艰难行进的这条路上,我们既可以看到托马斯·额斯肯爵爷(Lord Chancellor Thomas Erskine)为在1822通过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规定反对残酷对待动物的国家法律《马丁法案》而努力的身影,也可以看到十八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汉姆夫瑞·普瑞马特(Humphry Primatt)笔下的《慈善的职责和残酷对待动物的罪行》,还可以在十九世纪看到诗人雪莱、作家梭罗、剧作家肖伯纳等人奉行素食的行动,更可以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看到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于1975年出版的、被称为“生命伦理学的世界经典素食主义的宣言”的《动物解放》一书……所有这些累积起来,遂慢慢汇成动物权利保护的洪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面对中国的动物权利保护之路,我们需要也必须首先随身携带好笔——既可以刺破“人类完全中心主义”的森严壁垒,又可以开创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新世界的“矛”,才能够启程.否则,在这条路上,努力行走的人必将会越来越寂寞、越来越艰难,因为追随他们的人越来越少.简言之,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必须用手中的矛一样的笔,去努力启蒙更多人接受动物也有天赋权利这一基本理念.
而启程之后,接下来所需要也必须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握紧手中的盾牌.这面盾牌不是普普通通的盾牌,它既是一堵固若金汤的城墙,依靠着它,可以挡住那些或明或暗投来的各种武器;也是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凭借着它,可以随时释放那些负荷在心理上的各样压力.毕竟,我们努力保护动物权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伤害甚至毁灭人类自身,而是要提升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高度,使人类与动物在这个文明的高度上和谐共存.
假如王培之死,确因无法忍受人们对动物的残害,这无疑是对后继者最好的警醒——卫护生命之盾,片刻不可离身.即便王培之死,可能还有截至目前未为人知的其他原因,从《新京报》报道的芦荻的故事中,我们一样可以看到这面生命之盾的重要性.
中国小动物协会的会员遍布全国各地,协会鼎盛时期,仅北京市就有两万多会员,其中有很多外企白领.然而,在2005年8月6日召开的年会上,到会的却仅仅只有一百多人.志愿者田金平甚至表示,中国小动物协会现在实际上只是芦荻一个人的协会.
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大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与芦荻被指不讲“人道”与“防备心过强,总是不放心任何人,总担心别人会有其他企图或者伤害到小动物”(田金平语)有关.报道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既给协会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也同样让笔者备感震惊的故事:“有一次,一名刚上大一的女学生来做志愿者,被狗咬伤,她在外面哭喊‘芦老师、芦老师.’而芦却不当一回事,好半天才走了出去.”
仅从这些材料,就可以判断芦荻已经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障碍.否则,她应该不会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非常之举.因为正如上述,“提倡动物权利的人,几乎都是人权的捍卫者”.而产生这种心理障碍,也实属自然而然.在所有提倡动物权利的人眼中,动物的痛苦是不可忍受的,而在芦荻看来,更是“只有恶人,没有恶狗”.
如此一来,由于耳闻目睹了太多动物的痛苦遭遇,她的心里势必积压了很多痛苦,如果这些痛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长期积压的结果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工作者自残甚至自杀的事情,并不鲜见,芦荻的问题正与此有相同之处.而心理工作者本人也必须时常通过其他心理工作者排解心理问题,才能使自己不致为积累的“精神垃圾”所伤,也早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医学常识.
这样,重视动物权利保护者的心理问题,就不但是其本人必须高度关注的事情,而且是其同行者以及整个社会应该努力为之的.然而,尤其令人遗憾乃至悲哀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上,即便偶然之间想到了,也只是将其归结为个人道德、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既然“脉”没有号准,所下的医治之药,自然完全失去了效果.但愿发生在王培和芦荻身上的悲剧,能引起我们的警惕,进而真正关注这一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中国的动物权利保护之路,完全可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在这个上下求索的进程中,行进者左手执矛、右手握盾,必须成为一条基本准则.无论如何,今天的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年轻行进者王培,并且可能正在失去一个曾经的老旗手芦荻,而这样的行进者在中国本来就不多,所以,我们不能再失去第二个王培和芦荻.
目前,对中国来说,动物福利立法还在路上,动物权利立法更是遥在远方.然而,希望的灯塔,毕竟还在高高耸立.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带着锋利的矛、坚固的盾,启程吧!
2005年11月12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