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杨时,诸葛亮,王之涣,林海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23:19:26
蔺相如,杨时,诸葛亮,王之涣,林海音
蔺相如,杨时,诸葛亮,王之涣,林海音
蔺相如,杨时,诸葛亮,王之涣,林海音
蔺相如 战国
诸葛亮 三国
王之涣 唐
杨时 宋
林海音 现在
说什么??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
杨时(1053年-1135年),表字中立,号龟山,世居福建将乐县龟山下。中国南宋洛学大家,世称「龟山先生」,以道学闻名,时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
杨时是个神童,幼读佛学,少年攻儒学,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调汀...
全部展开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
杨时(1053年-1135年),表字中立,号龟山,世居福建将乐县龟山下。中国南宋洛学大家,世称「龟山先生」,以道学闻名,时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
杨时是个神童,幼读佛学,少年攻儒学,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调汀州司户参军,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杨时二十九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後杨时又从师程颢之弟程颐,杨时与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宋史·杨时传》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是「程门立雪」的典故由来。
杨时继承二程思想,提倡由诚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选择在福建武夷山传播理学,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政和五年(1115年)往无锡,在东门内七箭河畔,南临清河,搭建东林书院,教学长达十八年。
杨时之後,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濂学」、「洛学」、「关学」,并称为「闽学」。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李纲有诗赞杨时:「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绍兴五年(1135年)病死,諡文靖,葬於将乐鸟石山麓,墓碑书:「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著有《二程粹言》、《龟山集》。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为蜀汉丞相後被封为武乡侯,死後諡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
躬耕南阳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後来朝廷选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而诸葛玄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同诸葛亮前往依附。诸葛玄去世後,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市卧龙岗务农。[1][2][3][4](另一说为襄阳隆中,襄阳说的依据有三,其一,隆中当时属於南阳郡,但事实是襄阳隆中所在地当时属於南郡,不属於南阳郡,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位於汉水以南的隆中没有在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内,[5][6] 其二,宛城在隋朝後才改称南阳,但事实是宛城自王莽时期已改称南阳,[7] 其三,三顾茅庐时宛城归属曹操,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三顾茅庐时宛城归刘表而非曹操,依据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和《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中「十二年……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和「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的记载。刘备认为曹操北战乌丸,许昌空虚,正好可以袭击曹操的大本营,所以劝刘表袭击南阳北边的许昌,可惜刘表胸无大志不同意,没有采纳。张绣投降曹操时,曹操正在进行官渡之战,此时曹操夺宛城,则意味著要与刘表正面宣战,腹背受敌。又根据《三国志·杜袭传》注引《九州春秋》中的记载「刘备侵叶、刘表攻西鄂」,这些都表明,宛城在诸葛出山之前都在刘表的控制之下。襄阳隆中说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但今天的襄阳隆中在襄阳西南方向。[8])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9] 诸葛亮应许这门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於刘表,屯兵新野。後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10]」後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後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後大赞,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於是诸葛亮便步上仕途。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13]」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於208年时提出的《隆中对》成为之後数十年间刘备和蜀汉势力的基本国策。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後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14]」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後,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亮向刘备建议遣使向孙权求救。到达柴桑後,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16]」孙权反问诸葛亮为何刘备不投降,诸葛亮便抬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也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後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同时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後,刘备於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驻於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并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在成都替前线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於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部下暗杀,再领司隶校尉。
[编辑] 临终托孤
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详见夷陵之战),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刘备不会有此大败。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後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19],开设相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於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劳心北伐
出师表
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後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20] 讨伐雍闓、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闓军,再打败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汉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227年3月,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心迹,发兵沔阳,准备北伐。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期间和魏军互有胜败,但多数因运粮不继而无功而返。到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与魏将司马懿战於五丈原时病重,临终前推荐蒋琬、费禕作为後继。8月逝世,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
王之涣(688年-742年)[1],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绛县)[3],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裏,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後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於文章,并善於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4]。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5]。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苗栗县头份镇,作家。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成名作为小说《城南旧事》。
生平
父亲林焕文为头份望族,国语学校毕业後在新竹新埔公学校任教,一年後应板桥林家之聘北上,并在当地娶黄爱珍为妻,即林海音之母。之後赴日本大阪经商,林海音即在大阪出生。出生後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离世,剩下她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後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纯文学这个概念最先由林海音提出,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地创作文学。她在1961年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培育无数青年作家,她的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晚年为糖尿病、脑中风、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时46分因器官衰竭辞世。
子夏烈(夏祖焯)、女夏祖美、女夏祖丽、女夏祖葳。
林海音事件
1951年9月16日,《联合报》创刊,林海音任该报副刊主编。其後《联合报》曾刊登一首题为《故事》的诗,内容叙述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很久,最後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生活陷於困境之中,台湾警备总司令部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和国民党,把诗的作者署名风迟(本名王凤池)抓了起来,副刊主编林海音也因此被迫离开《联合报》。
<故事> 作者:风迟(本名王凤池)
从前有一个愚昧的船长
因为他的无知,
以致於迷航海上
船只漂流到一个孤独的小岛
岁月幽幽,一去就是十年的时光
他在岛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富孀
由於她的妩媚和谎言,致使他迷惘
她说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壮,然後启航
而年复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於饥饿的口粮
她曾经表示要与他结成同命鸳鸯
并给他大量的珍珠玛瑙和宝藏
而他的须发已白,水手老去
他却始终无知於宝藏就在他自己的故乡
可惜这故事是如此的残缺不全
以致我无法告诉你那以後的情况
著作
小说集
《晓云》。有美丽名字的少女晓云,却步上母亲爱情悲剧的後尘,成为介入他人家庭的第三者……《晓云》是一篇长篇小说,叙述一个高中毕业的年轻女孩晓云,对於爱情的憧憬。当她做家教时,与家教的男主人谈恋爱,却因此历经了人间悲欢。
《城南旧事》。是一本小说集,包括「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讲述林海音童年时的生活往事。林海音作品『爸爸的花儿落了』收录在台湾高中国文龙腾版课本第一册。
《金鲤鱼的百裥裙》。20年代的妇女面临新旧交替的年代,林海音以「青铜十女子」为蓝本,写下一连串当时妇女面对婚姻的徬徨与无奈。
《婚姻的故事》。是由五篇中篇小说组合而成,20年代的妇女面临新旧交替的年代,林海音以这些女子面对婚姻的徬徨与无奈为蓝本,写出她自己的爱情婚姻观。
《绿藻与咸蛋》。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选录了「绿藻与咸蛋」、「标会」等13篇短篇小说,多是林海音搬到台湾後的生活小品。
《冬青树》。是林海音的第一本文集,整个收录的文集,主要为林海音针对家庭、伦理、婚姻、儿教等有感而发的作品。
散文集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讲述北京城里许多古老的习俗、食物,也讲述林海音年轻时在北平的生活,可以和《城南旧事》一同阅读,让年轻一辈的读者认识老北京。
《写在风中》。林海音在台湾百业待举的时代,伏案挥笔,写就了台湾生活、感情的种种。《写在风中》生动的画面,记录了小我的生命轨迹,也反映时代转折的历史侧面。
《剪影话文坛》。主要是林海音写她当联合报副刊主编时,与当时一些文坛年轻的後辈交往情形,如今这些人也都各有成就,附上照片映照古今,格外有趣。
《作客美国》。是林海音写的散文集,以她去美国考察、采访四个月的经过为主题,内容有美国妇女的生活、儿童文学在美国,以及中国作家在美国。
《春声已远》。是林海音丰富人生阅历的结晶,书写朋友特殊遭遇以及醇厚情谊;不止忆往,更是史料。
《芸窗夜读》。主要收录林海音曾经写过的序文,或者是她自己读书的读後感,是她分享爱书同好的私房阅读笔记。
获奖
1956年 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
1985年 《剪影话文坛》获选1984年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
1990年 主编的《何凡文集》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4年 第二届「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
1998年 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颁赠「终身成就奖」
1999年 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1999年 《城南旧事》德文版荣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2000年 中国文艺协会颁赠「荣誉文艺奖章」
2000年《城南旧事》获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
2001年 获颁世新大学「终身成就奖」
收起
蔺相如 战国
诸葛亮 三国
王之涣 唐
杨时 宋
林海音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