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战争是阶级社会解决矛盾的最高形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8:43:51
如何理解 战争是阶级社会解决矛盾的最高形式
如何理解 战争是阶级社会解决矛盾的最高形式
如何理解 战争是阶级社会解决矛盾的最高形式
战争在字典里面的解释就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政治斗争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内部的政治斗争一般是党派的关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和执政党与民众阶级的利益关系,也即是所谓的阶级社会矛盾.外部斗争主要表现出民族的矛盾和国与国的利益斗争.一般战争是用于对外的政治斗争的,内部的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曾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0页).毛泽东还认为,基于战争的这种特殊性,就需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所谓特殊的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属的一切东西;特殊的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特殊的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为此,我们决不能用其他社会斗争形式来进行战争,也不可以把战争这种特有的方式任意推广到其他社会领域.那种轻视、抹煞、否认战争的特殊性,把战争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政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因此军事只管打仗,至于该不该打,是政治家说了算.
发动战争的不是军人,而是政治家.战争是漫长的政治斗争的规模最大,最暴力的手段.因此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战争并非被动地始终受政治的支配,在很大程度上,对政治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首先,战争可以加速或阻碍社会矛盾的成熟和解决.在通常情况下,战争往往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因而也会使社会矛盾更快地进一步得到解决.一个阶级、一个国家在战争面前,尤其是在关系到本阶级、本民族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中,武装斗争就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就成了当时最大的政治.因此,应集中国家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这是由于战争的胜败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着政治的成败,体现着政治目的能否实现.只有取得战争的胜利,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否则将会离预定的政治目的越来越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中指出:“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战”,“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56—457页).这一论述,深刻地说明了战争对政治有着重大影响.战争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它的结果或者是达到了目的,或者是没有达到目的,都对政治的进程有影响,而影响的大小,是否有决定性,主要应看条件是否成熟.当政治发展到需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时候,战争对政治的影响就大,否则影响就小.如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封建的清政府,但政权却被大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使革命成果付之东流,没有对政治的进程发生决定作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极大地加速了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一切反革命战争由 于代表着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利益,必然阻碍人类历史的发展,甚至将人类历史引向倒退.例如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革命内战等,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其次,战争可以锻炼教育人民,唤起人民的政治觉悟.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可以使民族经受考验,这种考验对民族的社会制度、生产能力、科学文化、军事力量和人民的精神力量都是十分直接的,其中尤其对人民精神素质的考验、锻炼和改造作用影响更深远.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并且还将再付出重大的牺牲;但是同时,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使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 032页).这就是说,正义战争可以从正面教育人民,使人民在战争中变得坚强团结,并学会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的革命战争来说,这种教育作用,—是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更加坚强和成熟,不但锻炼出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既能从事革命战争又能治理和建设国家的骨干力量;二是表现在广大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各界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认清了敌友、辨明了是非,站到了革命队伍方面来.反革命的不义战争也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人民群众可以从战争带来的痛苦中看清反革命战争的实质,从而唤起人民的觉悟,积极投身反对反革命战争的行列,以促进革命战争的胜利.
总之,在战争与政治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政治对战争有着决定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战争对政治的反作用,辩证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陈毅在党的七大期间撰写的《论毛泽东军事学派》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历来军事学派只就军事本身,如技术、武器、战法等问题着眼去加以研究,他们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条件,但从来不曾把它放在适当的角度上面.而我们的军事学派不仅就军事本身去研究,我们是把军事当成社会现象总体的—部分去加以研究.我们不是孤立地去研究所谓纯粹的军事问题.我们承认军事受政治的支配,承认军事是推行政治的工具.更承认战局一开,军事胜利又调转过来成为决定政治胜负的唯—关键.这就造成我们军事学派不仅善于使用军事力量,而且善于使用政治力量,更善于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陈毅这段话,说明了战争与政治关系的学说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在现实战争中,总是存在着某种足以促使作战的紧张程度趋向缓和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在克劳塞维茨看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战争决不是孤立的行为.战争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扩大也不是瞬间的事情,相反,它需要一定的准备,它同战前的国家生活密切联系,是由一定时期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引起的.
第二,战争不是短促的一击.整个战争是由一系列边疆的军事行动组成的,由于交战双方都可以把对方前一行动及其一切现象,作为衡量下一行动的尺度,因而军事行动向极端发展的趋势又会得到大大的缓和.
第三,战争的结局也不是绝对的.战败国往往把失败看成是在将来的政治关系中还可以得到补救的暂时不幸.
为了简要说明战争与政治的这种内在联系,克劳塞维茨明确地做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经典表述.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
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它又表现为如下三点:
其一,政治是整体,战争是部分,政治产生战争.他认为,在考察战争与政治这两个相互矛盾着的因素时,既应注意对它们进行分别的研究,又应善于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进而从总体的意义上认识战争的起因问题.
其二,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或政治是头脑,战争是工具),政治操纵战争,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
其三,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不因战争的爆发而中断.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克劳塞维茨批判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战争在爆发之后,就会脱离政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东西,一种按自己路线发展的东西.
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克劳塞维茨认为,尽管战争是由政治目的引起的,战争必须服从战争意志的支配,但政治目的并不"因此就可以任意地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第1卷,43页)因为战争虽然是一种政治交往,但它又是一种与人类其他政治交往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第1卷,43一44页)
他还在论述战争手段的特殊性时指出:"战争是一种巨大的利害关系的冲突,这种方式是用流血方式进行的,它同其他冲突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第1卷,135页)
他论述说,如果政治提出战争所不能实现的要求,就会违背政治应该了解它想使用的工具这一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政治能正确判断战争事件的进程,就会同战争的目标相适应.如果政治期待从某些战争手段和措施中,得到同战争的性质不相符合而又不可能得到的效果时,政治就会通过它的决定作用对战争发生有害的影响;而如果政治与战争的目标相一致时,就能够对战争产生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