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复习初二《观潮》的提纲流程?细节、难点怎样完整复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0:25:18
完整复习初二《观潮》的提纲流程?细节、难点怎样完整复习?
完整复习初二《观潮》的提纲流程?
细节、难点
怎样完整复习?
完整复习初二《观潮》的提纲流程?细节、难点怎样完整复习?
28 观潮
课文研讨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
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用两课时教完.除生字外,要注意常用词的教学,如方、倏尔、文、溢目、江干等.
二、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资料,以增强直观性.
三、要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可布置学生根据注释把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四、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了解南宋的国都在临安,这将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师可稍作介绍: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二、笔卷江涛,墨泻江潮——《观潮》析(吴功正)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妖娆多姿!
(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三、浙江钱塘奇观“海宁潮”将申报“世界遗产” (张文)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天文学家指出:海宁潮是由于月球的引力和杭州湾“喇叭形”的出海口共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钱塘江大潮特大涌潮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朔”(中国农历初一)或“望”(农历十六),即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二是这“朔”或“望”必须最靠近“秋分”节气(在九月二十三日左右);三是这“朔”或“望”必须发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去年是九月十七日,地球和月球相距最近).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仅符合第一个条件;而农历八月初三的钱塘江大潮,则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因此,同是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的将比八月初三的逊色得多.
记者从海宁了解到,本月底,海宁市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
某某人已经回答得很完整了,你就自己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