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采用日常口语入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3:44:18
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采用日常口语入词,————.
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采用日常口语入词,————.
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采用日常口语入词,————.
赏析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赏析二: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阕写景,下阕言情,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俞平伯说这一句,已摄尽凄婉的神情.后主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无人可对,独上西楼,信步所至,百无聊赖.接下撇下人物,只写景物.月如钩三个字一片天籁,纯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将情移景,情景交融.以下连缀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句是六三句法.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
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紧相连接.他用写清秋一样的手法,以离愁代指他的失国情绪.怎样诉说那难以形容的凄婉情?他开始试图打一个具体比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离愁是无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断.离根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又是无法理顺的,所以理还乱.最后又出波折,他突然放弃把离愁说清楚了,反正说不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