谙达是不是太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7:12:23
谙达是不是太监?
谙达是不是太监?
谙达是不是太监?
王学勤:
女,蒙古族,
呼伦贝尔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其论文中见载.)
——————————————————
“王学勤”在论文【浅谈呼伦贝尔地区的谙达贸易】中这样叙述:
“谙达”,亦写作“暗达,岸达”,也称“谙达克”是蒙古语anda的对音,意为“易物为好的朋友,契友”.
(1)在《元朝秘史》中有多种写法:“按答,按达,谙达,安答,并与岸达、俺答同语.”
(2)到乾隆时期,馆臣改译为“谙达”.各种书籍中解释最多的意为“盟友,朋友”.如《多桑蒙古史》中记载:窝阔台之孙乞卜察克与八刺交往较深,八刺见乞卜察克来访,“厚待之,起立手引之,坐于其侧,互饮金血酒,互易衣物,而互称日安答.”
(3)符拉基米尔佐夫也说:“两个人订盟结好,交赠礼物,便成为谙达(anda义兄弟)……这是古代蒙古的习惯.”
(4)因此,谙达应为“易物为好的朋友,盟友,结义兄弟”.
(5)由于有“易物为好”的特点,所以就将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聚居区域或渔猎地区专门负责征收貂皮贡物和包揽猎户产品进行贸易交换,并于各族人民建立起了良好的“信用”关系的商人称为谙达.
谙达分为两种:一是官方谙达,出现在十七世纪末期,康熙三十年(1691年)鄂伦春人被编入布特哈八旗,“其隶布特哈八旗为官兵者,谓之摩凌阿俄伦春.其散处山野仅以纳貂为役者,谓之雅发罕俄伦春.雅发罕鄂伦春,有布特哈官五员分治,三岁一易,是曰谙达.”其中“摩凌阿俄伦春”即满语“骑马的鄂伦春”之意,此部分鄂伦春被编入布特哈八旗,对清政府承担兵役义务,同时也在楚勒罕集市上向清政府纳貂皮;“雅发罕俄伦春”即满语“使鹿的鄂伦春”之意,此部分鄂伦春散处山野,继续游猎.清政府派“谙达”去此部鄂伦春所处之地征貂.因此,所谓官方谙达就是“岁以征貂至其境”.
清政府派出的官员,鄂伦春人称之为“阿拉班谙达”即“官方谙达”.官方谙达在征貂之后,赏赐给鄂伦春人一些粮食、布匹和枪弹等物品,因此官方谙达不仅是清政府对鄂伦春人政治上的直接统治者,还是经济上的合法交易者.谙达,作为亦官亦商的重要人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鄂伦春等游猎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政治的交往和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存在大约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随着布特哈总管衙门的撤销,谙达制度也随之取消.
其二是民间谙达,在鄂伦春等民族中收购猎产品并付给牧猎民生产生活用品的商人,称为民间谙达.在官方谙达活动期间,也有民间谙达深入到牧猎民中收取牧猎产品,而且活动更机动灵活,深受欢迎.但清政府为了独占鄂伦春等族人民的猎产品,严禁猎民与民间谙达联系,而由于利润的驱使和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民间谙达也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和发展着.谙达制度取消后,民间谙达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呼伦贝尔地区重要的贸易形式之一.
中东铁路通车以后,谙达贸易有了新的发展,贸易的规模、方式等都有了变化.但是,到了日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林猎区的经济,推行掠夺政策,规定所有的猎产品都交给“畜产公司”不许民间私行买卖,违者收缴枪支和猎产品.猎民们无论交多少猎品,“公司”也只给一点粮食和布匹,后来给橡子面和更生布.由于这种残酷的掠夺政策,谙达贸易几乎绝迹.到解放战争时期,谙达贸易才得到了恢复,一直到建国前夕,国家按合理的价格统一收购猎产品,然后按合理的价格给猎民必要的生活生产物,这种传统的贸易方式消失了.
(为便于阅读,对原文作了些许修改!见谅!)
——————————————————
从上文可以看出,谙达并不是所谓的太监,可理解为尊称、敬称之语!
太监也称宦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