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100字五篇不是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4:52:06
上下五千年100字五篇不是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100字五篇
不是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100字五篇不是读后感
1.隋炀帝游江都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加上他个人追求享乐,一开始就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音kǎi)负责造东都.宇文恺是个高明的工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规模搞得特别宏大.建造宫殿需要的高级木材石料,都是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为了造东都,每月征发二百万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们还在洛阳西面专门造了供隋炀帝玩赏的大花园,叫做“西苑”,周围二百里,园里人造的海和假山,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尤其别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树叶凋落的时候,他们派人用彩绫剪成花叶,扎在树上,使这座花园四季长春.
在建造东都的同一年,隋炀帝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音hán)沟”疏通.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以后五年里,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这条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它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用说,这是我国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一来是游玩享乐,二来也是向百姓摆威风.
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刚完工,隋炀帝就带着二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去巡游.
隋炀帝早就派官员造好上万条大船.出发那天,隋炀帝和他妻子萧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就是宫妃、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坐的几千条彩船;后面的几千条大船,装载着卫兵和他们随带的武器和帐幕.这上万条大船在运河上排开,船头船尾连接起来,竟有二百里长.
这样庞大的船队,怎么行驶呢?那些专为皇帝享乐打算的人早就安排好了.运河两岸,修筑好了柳树成荫的御道,八万多名民工,被征发来给他们拉纤,还有两队骑兵夹岸护送.河上行驶着光彩耀目的船只,陆地上飘扬着五色缤纷的彩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真是说不尽的豪华景象.
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做“献食”.那些州县官员,就逼着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就连他带的宫纪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荡产了.
江都在当时是个繁华的地方.隋炀帝到了江都,除了尽情游玩享乐,还大摆威风.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候用的仪仗,就花了十多万人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上亿论万.这样整整闹腾了半年,又耀武扬威地回到东都来.
打这以后,隋炀帝几乎每年出巡.有一次,他从陆路到北方去巡视,征发了河北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铺一条巡行的道路;为了保护他巡行的安全,又征发了一百多万人修筑长城,限期二十天筑成.这样,他才在五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上巡行了一转.北方没有现成的宫殿,好在隋炀帝身边的宇文恺是个巧匠,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活动宫殿,叫做“观风行殿”.这种行殿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几百人,使用的时候装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拆卸装运;下面装着轮子,可以随意转动.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发明,可惜只是供隋炀帝一个人享乐罢了.
隋炀帝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加上连年的大规模的巡游,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的心理却越来越重了.为了炫耀武功,公元611年,他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这一年,他从江都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这场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三百艘,造船的民夫在官吏监视下,日日夜夜在海边造船,得不到休息.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从腰以下都腐烂得生了蛆,许多人受不了这样折磨,倒在海水里死了.
接着,隋炀帝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各地督造五万辆大车,送到高阳,给兵士运输衣甲、帐幕;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把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和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于是,无数的车辆,无数的船只,不分白天黑夜,沿着陆路和运河源源不断由南向北,形成一支滚滚洪流.几十万运输物资的民夫,在半路上有不少累死饿死,沿路都是倒毙的尸体.由于民夫死亡太多,耕牛也被征发拉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人民没法忍受下去了.要想活下去,只有反抗.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他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就是白白送死的意思),号召大家反抗官府,歌中写道: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
接着,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开始不稳了.
2.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3.唐王朝的末日
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扩大势力,争夺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温.朱温出身贫苦家庭,从小游手好闲,他家兄弟三个,数他最凶恶奸诈.黄巢起义后,他参加了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到了起义军危急的关头,他带兵叛变,投靠唐朝,为唐王朝帮了大忙.唐僖宗给他高官厚禄,还赏他一个名字叫“全忠”,派他镇压起义军.
当黄巢从长安退到河南的时候,兵力还很强,有一次,黄巢军攻打汴州,朱温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打败了起义军,回到汴州.朱温假意殷勤招待,大摆酒宴,趁李克用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派兵把驿馆团团围住,想把李克用害死.李克用靠几个亲兵拼命救出,才突围逃走.打那时候起,李克用就跟朱温结下了冤仇.这两支割据力量一直互相攻打.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李克用只能保住河东地区.
唐僖宗病死后,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晔(音yè)想依靠朝臣来反对宦官,一次次都失败了.到了后来,宦官把唐昭宗软禁了起来,另立新皇帝.
这件事给野心勃勃的朱温一个好机会.朱温派出亲信偷偷溜进长安,跟宰相崔胤秘密策划.崔胤有了朱全忠做后台,胆也壮了,就发兵杀了宦官头目刘季述,迎接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和崔胤还想杀所有宦官,另一些宦官就投靠另一个藩镇、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唐昭宗劫持到凤翔.
崔胤向朱温求救,朱温带兵进攻凤翔,要李茂贞交出唐昭宗.李茂贞兵力敌不过朱温,连连打败仗.朱温大军把凤翔城包围起来,最后城里的粮食断了,又碰到大雪天,兵士和百姓饿死、冻死的多得没法数.李茂贞被围在孤城里,毫无出路,只好投降.
朱温攻下凤翔,把唐昭宗抢了过来,带回长安.从此唐王朝政权就从宦官手里,转到朱温手里,唐昭宗日子更不好过.
朱温掌了大权,把宦官全部杀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离开长安的时候,朱温派人把长安的宫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运到洛阳,还逼迫长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阳去.长安百姓扶着老人,拖着孩子,在兵士的驱赶下赶路.一路上,大家一面哭泣,一面痛骂祸国殃民的叛贼朱温.
唐昭宗到了洛阳,还想秘密召各地藩镇来救他.但是还没有盼到,朱温已经动手把唐昭宗杀了,另立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做傀儡,就是昭宣帝.
宦官完了,皇帝也完了,留下的还有一批唐王朝的大臣.朱温手下的谋臣对朱温说:“你要干大事,这批人最难对付,不如把他们统统赶走.”
有一个谋士李振,绰号叫做猫头鹰,因为考进士没考上,更加痛恨朝臣.他跟朱温说:“这批人平时自命清高,把自己称做‘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浊流(指黄河)里去.”朱温依了他的话,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几名朝臣集中起来杀掉,扔到黄河里.
公元907年,朱温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叛徒朱温成了梁太祖.统治了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就宣告结束.
4.黄袍加身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呢.
5.寇准抗辽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
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么报答?”
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我只能帮你到这种程度了.你自己缩减一下吧.
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