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7:49:45
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发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弟》),“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同时,意象的跳跃性,又带来了意境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产生特殊的诗美.杨炯这首诗无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不愧是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