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笔记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12:38:35
八下语文笔记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八下语文笔记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八下语文笔记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八下语文第一单元《藤野先生》教案第一课时鲁迅

八下语文笔记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
八下语文笔记
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

八下语文笔记因为摔了手不能做笔记求八下一二单元笔记快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 ? 相 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 ?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 ? 悬挂照片
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
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
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
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
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
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
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
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
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
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 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六、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七、 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 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后反思:使学生能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2.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 .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六、拓展训练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1.研讨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后反思: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使学生能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同时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战争与和平>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教后反思: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使学生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也使学生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你这个提问前面有人回答过了,建议yunsiyaobude找一下以前的答案。
有困难,可以hi我。

yunsiyaobude,如果这里找不到答案,你可以baidu或google一下,或许答案就来了。
祝你成功,yunsiyaobude!!